我是来终结这个问题的!
更新:这么快我就感受到了崽们的热情,收藏变成了点赞的3倍qwq
本文略长,但我希望你能认真看完。我有300%信心帮你改变这种状态。
其实这种状态很正常,绝大部分你身边的人都会有。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二八定律: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成为那些20%的人的绝定因素,绝对不是聪明、资本,而是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力,而这个掌控力,在自己生活中,体现为执行力。
如果你真正看懂了这篇文章,就能超过你身边80%的人了。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你的刀妹
作者:刀刀刀刀刀刀妹

01
消除对自我改变的误解
“走出舒适区”的鸡汤听多了,改变的心愿攒成了小山,每天在迷茫和焦虑中彷徨前行,就等有一天从床上跳起来,投入全新的生活。
又或是,喊着要减肥30斤,每天变着花样做减脂餐,打卡减肥操,却由于没有达到目标,灰心气馁,某天就突然放弃了。
过段时间,一看爆文里说“放纵如山倒,自律如抽丝”,好特么有道理!于是吭哧吭哧起来把冰箱里的陈年鸡胸肉拿出来煮了,但没过多久又放弃了。
改变的决心千篇一律,跌倒的姿势花样百出。
久而久之,诗和远方遥不可及就罢了,还意外收获一堆负面情绪。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憎恨鸡汤文,它们默认那些“没有走出舒适圈”的、“懒惰”的人,只是没有开始尝试变得自律,却从没考虑过一个可能:
改变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1、改变本就极易失败。
《改变心理学》书中提到,改变的尝试很容易失败。不管想得有多美,多达95%的尝试都会失败。调查也显示,一个人在成功之前平均至少会尝试10次。
刀妹在每次发誓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星期后,凌晨三点半就会躲在被窝里被沙雕微博逗乐。第二天早晨一边哈欠打得下巴都要脱臼了,一边自责自控力不够。
这是很正常的。
2、你的负面情绪一点也不“负面”
改变的真相之一就是:你已经意识到自己别无选择,必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而你的迷茫、不安、焦虑、脆弱,甚至恐惧,这些我们避之不及的“负面”情绪,就是你改变的契机。
回想一下,经过一段时期的颓废之后,是否时常感受到迷茫?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或是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用在对的方向上……往往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难受,我们才重新拾起目标,继续向前走的。
某不知名心理学家Prochaska JO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一个跨理论模型,他指出,一个个体是否能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取决于每个阶段的认知过程。

在第一阶段,我们倾向于忽视问题,否认问题,但却也多亏这些让人不快的,甚至触发了更多无意义的痛苦的负面情绪,我们开始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最终不情愿地放弃了明显不适合我们的策略。
3、接受改变的反复复复复复复复复复复
再仔细看看上面那张图,你会发现什么?
改变的行为被画成了一个圆,而『恢复原状』与『准备改变』这两个阶段互相衔接。
而在我们的认知中,一次成功的改变往往是『下定决心』–『开始改变』–『改变成功』那么简单。所以当我们功亏一篑,往往也会有巨大的挫败感与愧疚感。
醒醒吧。
改变本身就是反反复复的。失败本就是改变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唯有接受它。

4、正视负面情绪
以前当我觉得迷茫甚至焦虑时,总是急不可耐地评判自己,认为自己太浮躁,不够勤奋、不够自律、不够优秀。但现在我意识到,迷茫不是什么坏事情——
它其实只是一个没那么温柔的提醒,告诉你:是时候出发了。
我会一直告诉自己:“你不用一直表现得那么积极,伤心、生气、烦躁、沮丧、 恐惧和焦虑,都没问题,有情绪并不意味着你是个负能量的人——它只意味着你是人类而已。”
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情绪,不去评判它,只默默观察,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它因何而起,又何时结束。总之,让它们对生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同时正面影响开到最大。
02
找出不改变的理由
前几年一个名词大火,叫舒适区:
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
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走出舒适区”是个伪概念。
当我们意识到应该走出舒适区时,不论是自我管理的觉醒,还是被鸡汤文督促,都意味着:
这个舒适区它不舒适了。
如果你可以一边看《2019年我30岁,攒够第一个100万》的理财课软文,一边坦然面对自己这个月2000的花呗账单;
一边阅读《会这个技能的毕业生,正在偷偷超越同龄人》的爬虫技能课,一边安心躺下蒙头大睡——
这样的心态,已经超越大部分同龄人了,根本不用走出舒适区。
1、膈应区
而大部分人,目前并不在舒适区,刀妹称之为“膈应区”。

有句歇后语可以准确形容膈应这种感觉,叫“癞蛤蟆爬脚面,不咬人恶心人”。
在膈应区,你可以按照以前的活法——今日随缘熬夜,明日佛系养生。早饭啥也没有,夜宵烧鸡啤酒。
可熬夜完毕迎着清晨第一缕曙光闭眼,脑子里总回放着微博上看到的“熬夜猝死“新闻;
吃夜宵的时候想着体重秤上只上不下的数字,突然也觉得手里的烧烤不香了。
这种状态就像是舒适区和非舒适区之间的灰色地带,你知道你需要做出改变,但你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2、二次收益
但明明觉得膈应,为啥不能往前爪巴爪巴,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呢?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二次收益』
即使是最自暴自弃的行为,也能享受到某些隐藏的好处,这就是“二次收益”。通过这些隐藏的正反馈,你的行动就被日复一日地强化了。
这样说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上一点具体的栗子:
这个现象最初是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观察到的,那些歇斯底里的病人似乎总是依赖于自己的疾病而不是倾向于做出改变。患者们享受自己被关注的感觉,借此逃避工作和责任,同时他们可以不用耗费精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绪,理直气壮地对外表现出暴躁的一面儿不用考虑后果。
“毕竟我是一个病人啊”,他们这样想。
所以即使经过系统治疗,他们的病情本该有所改善,但部分患者看起来还是萎靡不振。
这和处在“膈应区”的我们多像。
我们并不是有意识地抵触改变,也并不是不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但对于改变之后的路和未知的东西,我们既纠结又不安。
一旦抓住了不改变的理由,我们就不想放手。
3、分析自己的二次收益
上文提到,任何行为在某些程度上都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即使放弃这种行为的好处很多↓

BUUUUT!!
赖床的好处——

不得不承认,这个看起来很鬼扯的『 二次收益 』是真实存在的……
自己不愿放弃当前行为带给你的好处时,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二次收益,问问自己“这些在别人看来充满负面影响的行为模式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好处?”
只有找到了你的二次收益,才能试着从更源头的地方解决问题。比如我为了让自己减少赖床的时间,会关掉手机自问:“难道赖床真的让我觉得很舒服吗?”
对。
舒服死了。
当然,通过科学合理的办法,解决赖床什么的也不在话下啦。想看这部分的小伙伴可以先扫码关注,以后会写喔~
03
学会制定合理的计划
不得不提一下3+2法则~
制定计划的好处多得数不过来,不要让“我要开始减肥了”这样美好的愿望和你放过的屁一样过三分钟就烟消云散,这样实在是太亏了!
由于本篇篇幅已经很长了就不赘述了,想了解的小朋友可以看一哈我的这篇回答。
学会用科学的方式改变和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失败真的很重要。研究表明,一个人失败的次数越多,自信心就会越受影响,未来的成功可能性也就越小。
文章看到这里已经过半啦,看到这里,证明你也是一个愿意深度思考的人,不如点个赞把这个回答mark一下再继续看。
下面继续~
04
烂开始原则
上面分享了要坦然面对改变过程中的“半途而废”,那么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在达到半途的路上更轻松呢?
而下面要分享的『 烂开始原则 』,就是一个秘密武器,它被称为是三分钟热度患者的青龙偃月刀。
我们从小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好的开始却不是十全十美的开始,在初次尝试时就用力过猛的人,容易把激情和干劲也永远留在开始的那一天。
人们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低估了行动和坚持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笔记本第一页的字迹永远最工整,而你这辈子最熟悉的英语单词就是abandon。
所谓烂开始,和我们的认知恰恰相反,就是按照最低标准去执行你的计划。
比如我想养成看书的习惯,计划一年看完30本书,那么计划的第一天,我只看5-10页,就算完成了目标。往后每天都慢慢增加页数,到了第15天,每天就能自觉地啃下100页啦。
再比如,为了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内看到健身成果,我挑了一个马甲线课程,第1天锻炼5分钟,第2天锻炼7分钟,到后来每天固定在15分钟,偶尔会以允许自己偷懒,这样半个学期下来就有很明显的马甲线啦~
生活中很多要坚持的事都是一样的,从最低的标准开始,就能比别人更容易享受到坚持的红利。
05
找到维持改变的甜头
正确的心态,合适的方法,趁手的小技巧都已经具备啦,改变可以随时开始~但不要急,还有一个小小的催化剂。
改变的动力有正负两种。前面讲的焦虑等负面情绪,就是促进自己改变的负催化剂。这一段呢,着重要讲的是正催化剂,也就是——
不断人为设置奖励来强化自己的行动。
像刀妹有一个(超幼稚)的方法:
我呢,给自己买了100张刮刮乐,其中50张刮开后是“谢谢参与”,另外50张分别分为一、二、三等奖,分别对应着不同金额的奖励,只要刮到奖项,我就可以解冻一部分的零花钱去买喜欢的东西。
一等奖设为100rmb,二等奖是50rmb,三等奖为20rmb,在每一个目标达成之后,我就可以在箱子中摸一张刮刮乐,如果刮到一等奖,就意味着我可以解冻100rmb的零花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若是目标没有达成,那么除了刚需之外的资金全都是被冻结的。

当然这也不是设置奖励的唯一方法,大家可以多开脑洞,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种。
曾经看到一个故事,颇有感触:
游客在游乐园和工作人员说:“我好幸运,能看到一头狮子一直坐在一块石头上。你们是怎么样把狮子训练得这么有耐心的?”
工作人员坦白道,他们没有训练狮子做任何事情,而是控制石头的温度,让它冬暖夏凉。
其实维持改变就是这样的原理,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对于保持自制力和履行承诺是很重要的。我们做的任何事,哪怕是不健康的习惯,都是不断巩固的结果。
哪怕你有了一点点进步,都要让自己尝到一点甜头。
这个甜头刚开始可以是外界的奖励,比如奖励自己一杯奶茶,一集电视剧,也可以是你改变之后给你带来的正面效应,比如开始坚持背单词之后可以不看字幕就看懂喜欢的美剧,或者在朋友面前装x成功…….
在知乎经常看到有人提问,“怎样逼迫自己学习?”
其实要想办法重复甜头,给自己找一个冬暖夏凉,愿意待着的地方,比逼迫自己有用多了。
06
分析回弹的原因
不管前面的准备做得多充分,也许某一天你的坚持突然就失败了。
坚持吃减肥餐一个星期,周六突然想吃肯德基,虽然吃的时候也没觉得多好吃,但就是忍不住。
坚持六点半起床两天,第三天就在床上躺到十一点。
这些看起来是很让人气馁,甚至让我失去了重新开始一次的勇气。但自从了解了『 跨理论模型 』,我突然释然了。
也许,一次一次地现出原形,本来就是改变的一部分。
焦虑除了徒增痛苦和自我怀疑之外,还挺没意思的。
如果你在为自己尝试改变却失败的经历而烦躁,解决方法真的很简单:不要烦躁。
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但也接受自己在成功之前可能会失败。
在那么多次尝试改变自己的精力中,我真正学到的是一个心态:允许失败发生吧
于是现在,我给自己3次失败的机会,每次回弹之后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调整作战计划,才能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最顺应人性的改变计划。
好啦,说了这么多,复盘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点:

写这篇文章,花了8个小时,如果你觉得有收获,希望你花1s点个赞,顺便再关注一下我吧~
我经常在知乎给好回答点赞,这样以后就会收到很多类似的高质量推荐,稳赚不赔~
如果还没吃透,可以先马住,日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直接回来在评论区问我。
07
后记
这个颠簸的时代,“成为更好的自己”已经成为本世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需求,焦虑销量那叫一个节节走高供不应求。
有很多人宣称着“不做欲望的奴隶”,转头却成为了“自律的奴隶”。无论是“让梦想叫你起床”的鸡汤派、让你见见“凌晨四点的北京”的鸡血派,还是教你以各种姿势打通升迁之路的厚黑学,皆是如此。不过是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换了一个坐标焦虑罢了。
这里并不是说焦虑一无是处,它也是你改变路上的催化剂之一。可重要的是,你对待焦虑情绪的态度,决定了它是你的绊脚石还是踏脚石。
有很多人的焦虑,其实已经超过了推动自己进步的范围。
他们在面对焦虑的时候,更多是恐惧,而不是接纳和思考。
想的是“好烦啊好烦啊好烦啊我该怎么办怎么会这样他们怎么这么厉害我怎么如此垃圾啊啊啊啊好烦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那么希望手机前的你看完这篇文章,能够做到这样想:
“焦虑是正常的。我只是一个有情绪的人类而已,为了缓解焦虑,我可以像以前一样把这种情绪写在日记本里。练马甲线的计划可以提上日程啦,不如现在就放下手机做一个1分钟的平板支撑吧~”
2020,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人。

转载请注明:落伍老站长 » 如何改变不甘于现状而又不思进取的状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