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滨州的滨医附院历史沿革,青医附院,北镇附院

旧闻 eben 2009浏览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历史上有很多的名称

有北镇医院,青医,滨医等

现在我们先了解一下北镇医学院的历史沿革

1981年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分建北镇医学院

青岛医学院参见山东:“青岛医学院历史沿革”

1983年北镇医学院更名为滨州医学院

2001年滨州医学院护士学校并入滨州医学院

1979年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护士学校创建

1983年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护士学校更名为滨州医学院护士学校

2010年牟平人民医院并入滨州学院烟台附属医院

然后是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历史沿革

先上一张图

滨州的滨医附院历史沿革,青医附院,北镇附院-1

1977年10月,医院正式开诊,时称滨州医学院北镇分院附属医院

1981年医院独立建院,更名为北镇医学院附属医院

1983年随驻地更名为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1995年医院被山东省卫生厅正式批准为全国三级甲等医院

其余的可以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官网查看历史大事记:http://www.byfy.cn/html/yydsj/

然后就是给大家摘抄部分大事记

初创时期(1972~1977年)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前身是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附属医院。1970年,经中共山东省委决定,青岛医学院址搬迁至原惠民地区行署据地北镇,(现滨州市)。1971年,山东省卫生局批准在医学院扩建2000平方米门诊楼,以扩大青岛医学教学基地规模。1972年5月,山东省委单独批准新建一所300张床位的附属医院,医院筹建工作宣告开始。当时,由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附属医院筹备处(杨继胜同志任负责人)与基建办公室(徐学荣同志任负责人)共同筹建医院事宜。1973年6月29日,附院医院基建工程破土动工,与此同时,医院的人员编制、科室设置、医疗器械及家俱被服采购制作等工作一一着手进行。1974年,山东省委决定青岛医学院仍设在青岛市,抽调三分之一的师资、设备留在北镇地区(现滨州市)办分院,并从全省抽调医学业务骨干,充实北镇医学院附属医院。

创业伊始,举步维艰,医院筹建者们克服人员少、材料缺、经费紧、条件差等诸多不利因素,学习大庆人“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精神,提出了“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建设口号,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以饱满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风貌积极投身于医院建设。从挖地槽,填废坑开始,医院一砖一瓦都浸透着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为节约经费开支,诸多家俱、设备都是采用肩扛的办法由职工亲自装卸搬运,医疗器械自己动手安装,被服等则由职工亲手缝制。

1977年7月,建筑面积为4972.96平方米的门诊楼峻工,建筑面积6991.96平方米的病房楼土建工程基本完成,至此,医院初步建成,10月1日宣告正式开诊,院名为“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附属医院”。贾萍同志任医院党总支部书记,李文、杨继胜任副书记兼副院长。当时,医院医护员工167人,床位50张,因病房楼还未投入使用,病房暂设在门诊楼前平房内。是年,门诊量为15032 人次,收住院病人273人次。

建设时期(1978~1987)

1978年6月,病房楼正式交付使用,病房迁入病房楼内,随工作开展不断增加床位,至年底,开放床位150张,日均门诊量259.3人次。 随后,锅炉房、洗澡衣房、营养食堂、制剂室等助用房陆续竣工支付使用。在进行基本建设的同时,党团组织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并举,1978年,依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人员职责》,逐步建立起值班制度、三级查房制度、考勤制度、卫生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医院工作逐渐步入正规。当时,面临初步开诊时新人员多,技术过硬,设备不齐全等种种困难。医院开展了“比思想、赛觉悟;比学习、赛红专;比工作、赛质量;比干劲、赛贡献;比团结、赛协作;比示勤、赛效率;比勤俭、赛节约”为内容的“七比七赛”活动,促进了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

1979年,经省计委批准,医院创建了“青岛医学院北镇分院护士学校”,并于同年开始面向全省招生。是年,医院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李文任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张洪滨任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王华基任副院长。

1980年,针对开诊时间短,技术人员少的情况。医院注重人才培养,制定了《住院医师五年培养规划试行草案》并付诸实施,推动了业务的开展。同年还制定实施《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行办法》,院内一切经济活动实行票据控制,对各科室定员定额,以门诊量、病床使用率和增收节支余额为主,结合考核其他极表计发奖金。这一办法的实施,对加强医院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年,为进一步加强业务领导,增补内科主任史镜铭同志任副院长。

198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青医北镇分院正式独立为北镇医学院,医院遂改称“北镇医学院附属医院”,医院在发展规模、技术、业务水平诸方面均有较大发展和提高,至1982年10月,床位平增至330张,日均门诊量510人次,年总门诊量186000人次,门诊诊数符合率90.5%,床位使用率96.8%住院总人数为7068人次。

1983年1月,为使学校与驻地名称一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北镇医学院更名为滨州医学院(198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镇改为滨州市),医院随由此定名为“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所辖护士学校亦随之更名为“滨州医学院护士学校”。

1984年9月底,医院领导班子调整,撤党总支改建党委,董道友任党委书记,张春雷任院长,苏芝华(女)、孙家祥、王华基任副院长,张洪宾任顾问。

1985年,医院占地86.11亩,医护员工发展到495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6人,中级职称83人,护理人员170人,建筑面积28743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17.755平方米,固定资产571万元,年业务收入302万元,床位350张,入院人数6395人次,床位使用率占92.6%,门诊人次185557人次,设内、外、妇、儿、中医、皮肤、口腔、五官、计划生育研究室,药剂、放射、检验等十几个科室,年带实习学生110人,进修生80人,举办心电图、消化、泌尿专业等学术讲座15次,2105人参加。截止1985年医院共发表省以上学术论文194篇,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25台(件)。1985年5月,由孙佑芹、聂意飞完成的皮肤科用“银屑灵”治疗银屑病、毛宾尧完成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畸形矫正手术设计——“以腹直肌为动力重点建屈髋功能”的科研成果分别经山东省教育厅组织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技术鉴定书编号为(85)鲁科教鉴10号和11号。

1986年4月,经滨州医学院党委会议研究决定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领导体制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同月医学院批准附院建立 “急诊科”。5月,由韩振藩、师其智合编的“泌尿外科急症”一书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并获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著作二等奖。7月,由毛宾尧编写的“肘关节外科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0月,附院成立了有20张床位的干部病房。12月,由毛宾尧、盖维宾等五位同志研究的《利用腹直肌髌胫联合重建屈髋和股四头肌功能》获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1月,医院大液体制剂室建立,投入生产。4月,经滨州医学院院党委研究批准,滨医护士学校归医学院领导管理。同月,经学院党委批准医院撤清政治处、医务处,设人事科、医务科、护理部,并对干部做了部分调整。该年7月,召开首届工会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建全了工会组织。医院改革办公室也于同年成立,从经济管理,人事制度,总务后勤、医护质量管理多方面入手,吸收借鉴省内先进医院文革管理经验,着手制定本院改革方案,医院文革初见端倪。由毛宾尧编写的《膝关节外科学》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并获山东省教委优秀著作三等奖,齐传厚、刘义等五位同志的录像片《推拿治疗常见病》和《按摩疗法》分别获山东省卫生厅优秀教材二等奖。7月,医院成功的举办了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10月,举办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建院十周年庆祝活动,编篡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建院十周年科研成果选编》,其中收录了开诊十年来科研成果70项,论文(著)591篇(部)。

至1987年底,医院床位规模达370张,床位使用率为99%,诊断符合率91%,治愈率67%,门诊总量达243980人次,日均门诊量668人次。医院职工总数发展 576人,其中副高级职称者26人,中级职称者83人。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由开诊时的1台,增加到25台(件)。医疗科室健全、医技科室配备较为齐全,医疗   教学、科研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

1988年大事记

1988年3月,医院相继出台了《机关工作制度》、《党政会议制度》、《滨医附院管理改革试行草案》和《关于加快和深化医院改革的几点意见》,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经济管理、职工利益分配进行了改革,实行考核计分,超额提成。

6月,医院骨科首次成功做了一例“腰椎体植换术”和一例“股骨头植换术”。

9月,医院召开首届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简称“双代会”),对医院实行了全面的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12月,烧伤病房成立,设12张床位并正式收治病人。同月医院开展了以质量第一、病人第一、信誉第一的“优质服务月”活动。

1988年张文博主编的《心电图鉴别诊断》一书获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著作二等奖。

1989年大事记

1989年3月,医院开展了“百日无差错、无事故”活动,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根本,抓工作质量和优质服务为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月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的影像楼破土动工建设。

4月,新成立的急诊科正式开诊接受病人。

6月,邀请济南军区总医院协助首次成功做了一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9月,医院骨科由毛宾尧主刀首次成功做了一例“人工半骨盆置换术”,一例新材质新型式(多孔型钛材、双动肽聚乙烯杯面单数+全髋、超半径+全髋)行“全关节置换术”。同月邀请了国际彩虹医疗队从事外科矫形的澳大利亚专家坎贝尔、戴尔、记者等三人来我院考察,进行了学术交流。10月,成功的做了二例体外循环手术(由解放军九0医院和山医附院协助)。

10月,徐书珍、张作峰、李建民等同志制作的录像片《新生儿保健》、《无菌术》、《清创术》等均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教材奖。

1990年大事记

1990年医院已发展到占地106亩,医护员工694人,其中医师167人护理255人,建筑面积36966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21426平方米,固定资产1053万元,年业务收入1396万元,床位520张,入院人数7929人次,床位使用率96.3%,门诊人次254938人次。大外科下设了神经、胸心、泌尿、普外、烧伤、骨外等二级科室,重点科室为口腔科和胸心外科。从1985年到1990年5年间共发表省以上论文632篇,出版学术专著19部,平均每年带实习生120人,进修生106人,举办学术讲座16次有2250人次参加,举办省以上学术会议3次160人次参加。1990年1月,国际彩虹医疗队一行14人(美国10人、澳大利亚4人)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历时4天,做口腔矫形手术26例,骨外手术11例,这是医院第一次接待大型学术团体。4月,医院进口的日本产500mA遥控胃肠肌投入使用。同月医院钴60、高压氧舱基建工程破土动工。5月,医院成立了改革委员会并制定了关于精神文明考核、医护质量控制(双控一考)的实施意见,开始对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态度、医疗质量水平,用百分制进行全面考核,并与奖金挂钩,开始对全院的行政、医疗、医技、后勤进行进一步的全面改革。8月,医院“烧伤创疡科技中心 、山东省滨州儿麻矫治康复中心”同时成立,总投资10万元,配套用房2500平方米。同月国际彩虹医疗队一行5人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并建立了“国际彩虹医疗队中国技术交流中心”。10月,医院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影像楼正式启用。同月我院刘洪涛、房清敏主刀的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获得成功。1990年高美华、李武修、梁勋等五人研究的《He-Ne激光的免疫效应研究》获山东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韩学德、陈茂华等五人研究的《食管贲门癌浸润长度切除范围的研究》获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师其智等人主编的《男性生殖系外科》一书获山东省教委优秀著作三等奖。

 

转载请注明:落伍老站长 » 滨州的滨医附院历史沿革,青医附院,北镇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