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吕科事件:IT界的鹬蚌故事

旧闻 eben 1070浏览

为讨奖金20万元,天才程序员在软件中暗藏逻辑炸弹。

现年22岁的吕科,16岁考进北大,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因法制意识的淡薄和一时冲动,付出了成长路上的代价。而此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制度上和观念上的问题,却决不是惩罚一个吕科所能解决的。

“逻辑炸弹”炸毁“金娃娃”

2000年的春天,对于河南北方群网工程有限公司来说本来应该是一个喜悦的丰收季节:他们受河南省多媒体局委托为政府、企业上网工程而开发的“网站快速发布系统(AWE)”项目, 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后,进入试用阶段。在河南省的平顶山、漯河、商丘、洛阳、濮阳等地市进行的试用中即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

然而,北方群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自己不仅没有抱上“金娃娃”,反而还一度成为轰动全国的“吕科事件”中的丑角,公司的商誉和形象受到较大的损害。事情还得从吕科说起。

1998年,年仅20岁的吕科北大毕业,应同学的邀请,加盟到北方群网。不久,他就被任命为“企事业名录系统(114 工程)”项目负责人。半年时间,这项标额为180万元的项目即告完工。 北方群网对吕科更加器重,紧接着一个项目——网站快速发布系统(AWE 系统)的开发重担又落在了这个年轻人的肩上。随着北方群网的投入越来越多,AWE 系统渐渐初露雏形。1999年9月22日, 北方群网才与吕科商妥签署劳动合同书。吕科的父亲吕伯岳赶到郑州,与吕科一起就劳动合同的具体条款和北方群网进行了磋商,双方于9月30日达成一致, 签定了合同期为两年的劳动合同书。

按照吕氏父子对合同的理解和计算,由于主持开发114工程和AWE系统两个大型项目,吕科应该从114工程中分得奖金12万多元,从AWE系统项目中分得奖金为合同额税费的10%+合同额的1%, 按照公司的预测,AWE系统在河南省内的合同额为400万元,合同兑现后,吕科应得奖金在30万元以上。

而北方群网董事长、总经理王新文说:为了重点培养吕科,公司多次出资派他到北京接受高层次的培训。在他有了进步后,公司马上给他提升了工资。除了丰厚的工资和奖金外,公司在生活上也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公司出钱给他租了三室两厅的房子,还专门雇一名保姆帮他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对于奖金,王新文的解释是这样的:该项目是由北方群网开发部7位成员共同完成的, 吕科在其中仅负责程序开发。按照合同规定,除去税金开发组(而不是吕科)应得的奖金为9.38万元。这一点已被北方群网印鉴和吕科歪歪扭扭的签名的《劳动合同书》印证,该合同关于“奖金”和“特殊贡献奖”是这样约定的:“奖金:参加年度奖金(合同金额的100%)的分配; 特殊贡献奖:若甲方委托乙方为项目带头人,则享受合同金额的百分之一。”王新文说:“合同白纸黑字写明了吕科是‘参与’而不是‘独享’这部分奖金,而且吕科并没有被公司委托为该项目的带头人。”在一张吕科打给北方群网的关于《河南企事业名录》奖金收条上,也有“此款即吕科《名录》全部奖金”的字样,说明吕科至少在领钱的当时没有对此提出异议。

基于此,到1999年底,吕科从114工程项目中实得的奖金只有4万元。深感受公司欺骗的吕科,在参加主持的AWE 系统中设置了时间锁——该系统将在2000年3月1日后处于瘫痪状态。2000年春节过后,吕科又出走上海。北方群网在咨询法律界人士后,认为吕科的行为可能触犯了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及相关法规,但却迟迟未报案,王新文对此做法的解释是:“一是考虑到吕科还年轻,是已在公司工作两年多的员工,要是因为这件事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以后IT界的老总们谁还敢重用他?二来也是为公司的利益考虑,‘家丑外扬’后很可能引起媒体的关注,炒来炒去,弄不好就会给人造成‘北方群网毛病多多’的错觉,以后谁还愿意买我们的产品呀?”

在投鼠忌器的尴尬中,北方群网选择了与吕氏父子谈判。吕科的父亲吕伯岳在电话中提出了“开锁”的条件:“现在,我们已经不是雇佣关系,而是伙伴关系,你们只要拿出25万元钱来,其中5 万元作为维护费,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吕伯岳还在电话中称:“我打过很多经济官司,经济官司不好打。我们共同赚钱就行了。”2月24日, 北方群网不得已才向郑州市公共信息安全监察处报了案。

郑州警方接报案后迅速展开侦破,后发现吕科已经赴沪工作。3 月31日,当警察出现在吕科面前时,还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吕科拿出一张软盘,很无所谓地说,“没什么大不了的,用这个解密就行了。”面对警方的询问,吕科对自己拿走北方群网AWE 系统程序源代码和加设“逻辑锁”之事供认不讳,并称目的只是想要回他认为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奖金。郑州警方以涉嫌破坏公共信息罪将吕科刑事拘留。

吕科进了看守所,吕伯岳才意识到事大,他多次来到北方群网求情,写出了忏悔书,除了争取北方群网的谅解外,吕伯岳也在努力争取河南新闻媒体的同情和关注。4月28日, 河南一家行业报纸在显著位置发表了《网络“天才”河南入狱》的长文。由于当时此案尚处侦察阶段,按有关规定不应公开报道,而且文章仅采用了吕伯岳的一面之词,故而使北方群网大为恼火。更让王新文大为不解的是,这份原本发行量极小的行业报,发有该文的报纸却陆续出现在省人大、省政协及公检法机关、其他新闻单位的办公室里。

吕科的命运也正是在此时发生了逆转。5月9日,郑州警方将吕科由“刑事拘留”转为“监视居住”;5月15日, 吕科被警方认为“虽有违法行为,但并未造成严重后果,不构成犯罪。”并于当晚9 时对吕科“解除监视居住”。

目前,“吕科事件”了尤未了,吕伯岳在带着儿子离开郑州时表示,自己不久后还将返回郑州,通过法律途径向北方群网讨要儿子被拖欠的奖金;北方群网也表示为了给全国IT界讨回一个公道,使信息产业更加有序的发展,自己将继续收集证据,拟以“涉嫌破坏生产经营罪”请求司法机关追究吕科的刑事责任连带民事责任。

“时间锁”锁住了什么

一个注定没有赢家的结果,一个纯粹的鹬蚌故事。无论吕科他是不是“网络天才”,是不是项目负责人,无论他置父亲的劝告、公司的挽留于不顾毅然出走的举动有多么复杂或诱人的原因,也无论他以控制“时间锁”的方式讨要奖金的做法如何孩子气十足,他总是走了——沸沸扬扬中,肯定是有些东西、有些意味,值得我们琢磨思索。

在各类人才支撑下的高科技企业,其最最值得骄傲的资本就是拥有一流的科技开发人才群体,拥有行业内顶尖的程序设计开发高手。专业的限制绝对不应成为专长发展的禁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的写照。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流动人们已习以为常。日常工作中,我们也时常会接到一些企业对人才携带科技成果或商业秘密跳槽的投诉,但在开诚布公的调解中,往往都能够谅解并形成共识,由于处理及时,双方的利益损失都很小,社会影响一般不大。“吕科事件”却与之不同,由于吕科的不辞而别,“逻辑定时炸弹”很快便炸毁了北方群网唾手可得的“金娃娃”。对此,仅仅从人事管理和人才流动的角度来看,“吕科事件”已经在一定的层面上折射出了IT企业的脆弱:一个程序员的雕虫小技,往往会轻而易举地击破一个企业的成功梦!笔者绝非耸人听闻,用人单位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应当引起IT界的高度重视。我们常常会听到一句广告词:企业,以人为本。作为广告语言,其准确性暂且抛开不论,单这个“以人为本”就说明了很多。企业的成败是由人决定的,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道理,但在我们看一些大问题时却常常会被忽略。无论北方群网大呼是多么的冤枉,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吕科他终究走了。争夺人才的重要一点应是培育环境,若空有吸引人才的欲望而无用人、留人的环境,即使招到人才也留不住。环境既包括硬件——薪水、工作条件等,更重要的是人事制度、激励机制、公司文化等。争夺人才的另一个重点是“用什么来吸引人才”。员工来时可能看中待遇,一旦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了,就会考虑是否受到尊重、个人发展及继续教育的机会等,优秀的企业吸引人才最注重把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在其中的发展机会结合起来。争夺人才的再一个重要之点是重视人才再造的功能,把公司办成学习型企业,不断改善和提高员工的素养,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运载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实施继续教育,建成一支高效、适用的人才队伍,最终才能留住人才,然而,人才流动毕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们没有听说哪一个外国的大企业因为一个程序员的出走而惊慌不知所措。看来,吕科事件,对于企业另一个重要的启示应该是像对待计算机千年虫一样,要化解人才流失的风险,首先要搞好人才的备份——强化人才的储备和技术培训,同一个尖端技术岗位至少要有两至三人可以同时攻关。当然,人才备份后,不能制造不信任的空气,更不能闲置、浪费人才。

吕科事件前后经历两个多月,惊动了公安、司法部门,经历了短暂的拘禁,最后不了了之,双方并没有谁胜谁败,这说明了两点:一是我国目前法律还不够健全,面对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现行法律却显得滞后、苍白无力,缺乏有针对性的条款;二是吕科和公司所签定的合同是不完善、粗糙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配置主要靠市场,人才管理部门的职能开始“两个根本性转变”。但健全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却是人才管理部门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吕科事件中,在彼此不信任的情况下,双方的一些举动不难理解。面对矛盾纠纷,吕科选择的是上时间锁和毅然出走;而北方群网开始也没有以“破坏生产罪”起诉吕科。他们都忘了法律这把武器,但这也恰恰暴露出双方对现行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效率缺乏一种本能的信任。可以说,双方的矛盾激化有着一些偶然因素,但偶然的事件反映了中国的目前一个很有普遍意义的事情:如何加大人才流动立法力度,来规范人才流动——人才的流动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但应是科学、合理、合法、有序的流动;如何提供公正、公平、客观、有效的人才素质测评和绩效评估等体系服务,以调节员工与公司的利益——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游戏显然缺乏规则的约束。

我们无意评价在吕科事件的纠葛中谁是谁非,我们更在意的是,如何留住人才,留住发展的根。

转载请注明:落伍老站长 » 吕科事件:IT界的鹬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