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信与世纪互联合作插足中国IDC业务
3月8日,世纪互联数据公司与英国电信BT Ignite公司在京签署框架性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世纪互联将为英国电信的国际客户在中国提供基于数据中心的完整的电信级IT服务,同时世纪互联还将采用英国电信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
世纪互联与英国电信开展的合作,将主要面向国际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机构,国内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提供最佳的信息系统托管和管理服务方案。
英国电信是世界上最有实力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之一,旗下的BT Ignite公司致力于为全球大型企业提供托管、应用、系统集成和外包业务。伴随中国入世,英国电信在符合中国相关法律政策的前提下,正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并在国内寻找有价值的合作伙伴。世纪互联凭借综合优势成为英国电信在中国的首家合作伙伴,双方将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管理服务领域为开端进一步展开深入而广泛的合作。
(赛迪网 2002.03.09)
2002敢问IDC路在何方
2001年,在全球经济的冰天雪地中,IT业的龙头企业竞相向服务转型,新服务经济也在一片殷勤周到的热浪中呼啸而至。而国内的反应也并不迟钝,“服务”已逐渐深入人心。“服务理念”预示着2002年是令人兴奋的一年,而IDC的步伐又将迈向何方?是NSP?还是调整结构?
NSP——海市蜃楼缥缈中的希望
对于2002年的IDC行业,最先让人想到的大约是NSP转型的成果。去年浩大的IDC行业转型运动,应该是在2002年结出硕果的时候了。但新事物的普及需要点时间和运气,这一点对于不能站在原地等待的IDC企业来说,在现实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平稳过渡,是所有关心IDC的人们最想看到的。
NSP在上个世纪是ISP胜利大逃亡的彼岸,而在这个世纪,它能否成为IDC的救命稻草呢?业内资深人士、首创网络执行副总裁王光宇先生,在展望2002年IDC发展时说,尽管NSP将为国内的电信及IT增值服务企业拓展出新的生存空间,但就中国目前现状来看,发展NSP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风险以及问题:第一是,由于企业对NSP的认识上的匮乏等诸多方面原因,企业用户对NSP的需求数量还很有限;第二是,由于基本建设等因素,NSP所提供的服务还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全面信息化的要求;第三是,NSP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各不相同,很容易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亟待主管机关出台相应的法规;以及现在市场上的NSP企业的服务大多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解决方案。以上的分析切中了NSP在中国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预见,2002年IDC转型NSP绝不会一帆风顺。
结构调整——夯实基础再建大厦
去年,IDC企业一片哀鸿遍野,优胜劣汰的结果是留下了强势企业,淘汰了弱势企业。留下的这批强势企业在寒潮中还在逐渐发展壮大。总结首创网络、263等逆流勇进的经验,良好业务模式是其致胜利器。
良好的业务模式,是支持企业发展的持久驱动器。以首创网络为例,首创网络的业务构成,由ISP、IDC、增值服务等多种业务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个业务都是赢利中心,其中的一项业务出现风险时,不会影响到其他的业务的发展。而且每个业务的构成比例恰当,不依赖某一个行业客户,把风险分散到最小。就拿IDC来说,其业务的主要组成以传统企业为主,占到总业务的8成以上。据悉,在整个行业如此低迷的2001年,首创网络依然取得了令人惊讶的高速增长,其增长速率竟高达200%。
根据目前中国IDC的现状,2002年IDC业务调整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业务品种多元化,每一种业务形成各自的赢利中心,IDC作为构成企业整个业务有机的一部分;一是,业务构成多元化,构成业务的客户类型要跨行业,某一个行业出现危机的时候,不会影响到整体业务的发展。
其实,一个企业在规避风险时,两个途径往往都是同时进行的,这样可以规避更大的风险。由此可见,2002年将是IDC企业结构调整的一年。
定制服务——雄起的火车头
去年,中国众多企业大喊“以客户为导向”或“以客户为中心”或“体验经济”等口号,这些口号的实质是更好地满足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的需求。到了2002年,该是这些口号落地见效的时候了。对于中国的IDC企业来说,2002年很可能是定制服务的一年。
在IDC定制服务中,目前,首创网络可以提供整体机房结构。客户可以提前在数据中心内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设想进行设计,预定数据中心内的理想位置和空间大小,自由选择首创网络提供的多种类型的机房设备和相关产品;首创网络将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为客户的服务器和数据信息提供一个理想的、安全的、舒适的家,并将负责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维护和增值服务,帮助客户管理好这个数据家园。
其实,“定制模式”在国外早就存在,只是应用在有形产品上,而应用在服务上却极为罕见。有一个OPEL汽车公司的故事讲得就是定制服务:OPEL汽车公司有一条1.6公里的装配线,每天有1500辆汽车从这条流水线上下来。令人惊奇的是:这1500辆汽车中没有100%相同的两辆车。原来,这些汽车完全是按照客户的订单做的,在此,OPEL公司是以用户的满意为宗旨,用户是主体。过去企业讲的服务,出发点在企业,服务的理想境界,不过是能想到顾客所想要的一切的需求,而定制服务正好是这个服务逆向的流程,服务的本位是客户,一切以客户为中心,出发点在客户。在客户定制服务的过程中,企业除了是供应商的角色,还要以客户的专家顾问角色出现,为客户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定制服务——大势所趋
定制模式是现代企业经营环境大势所趋。定制模式的基础理论是市场理念以产品为中心转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根本转变。在大工业时代,实现了规模产量,竞争以产品导向为主,但规模产量由于要降低成本,对用户的个性需求不能提供充分满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用户的个性需求又不断增加,市场也逐渐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竞争以用户导向为主。定制模式正是在规模产量与个性需求的矛盾下应运而生的。
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定制服务是从用户角度出发,以客户的需求去定制,省去了大量不必要的资源配置,优化了资源的配置,这使得定制服务突显出高性价比的市场优势。由于定制服务是在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基础上提出的,所以服务整体性能得到最大的体现。在以定制服务为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定制客户开发适应其应用环境的各类型解决方案,由于客户相对稳定,所以相应的解决方案也有稳定易升级的特性,科学而高效。
定制服务突破了服务仅限于售后服务的狭隘应用范畴,使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口号得以实质性的落实,同时促使企业厂商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转变的过程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使实施定制服务后的企业的角色转化为以专家顾问为主要色彩的服务商。
当然,当客户数量庞大以后,伴随着个性化需求与规模之间矛盾的再一次激化,定制服务能否经受住因定制而带来的复杂性的考验,还值得市场进一步关注。
(《网络世界》2002.05期)
中关村数据:逆流而动 大力扩张
就在国内许多IDC减少投资、向传统行业转型的时候,中关村数据却逆流而动,出人意料地投资3000多万元人民币在大连建设另一个中关村数据中心。这引起了记者的极大兴趣。按说,在IT业十分疲软状况之下,IDC勉强自保就颇为不易,究竟中关村数据的这一举动是意图险中求胜,还是意味着对市场有透彻的分析,对未来胸有成竹?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中关村数据的COO李刚风趣地用毛主席的16字运动战方针形容现在中关村数据的市场战略。“所有竞争对手都停止扩张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向外扩张的最佳时机,因为现在的扩张成本是最低的。国内的IDC们多数向全国的超大城市进军,而我们的扩张战略则与它们不同。我认为,超大城市的电信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市场也比较成熟,因此进入比较困难,而且直接造成了扩张成本的增加;大家都往超大城市挤,无形中也使竞争大大加剧。”
人们的印象中,“城市建设,服装和足球”是大连的三张名片,让大连人引以为豪的产业中并没有IT业。中关村数据为什么选择大连作为扩张战略中的第一步?
“得东北者得天下”,行伍出身的李刚似乎特别喜欢引用军事家的名言。“我们认为,大连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战略要地。近几年,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大连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大连经济正在带动整个东北三省经济的再次腾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三省在解决了自身国企改革问题之后,企业化、工业化等的优势将逐步显示出来,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将逐渐得以实现。因此,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详尽的研究分析之后,我们迈出了进军大连的重要一步。总的来说,在全国的发展战略上,我会优先考虑东北,然后是西北以及西南地区,这些地方的竞争成本相对于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要低很多,而且这些地方的企业的确需要我们为它们解决信息化的问题。”
“谋定而后动”,中关村数据对东北市场的调研工作其实在一年以前就已经展开,并且进行了长期的关注、观察和分析。由于全国27%的网站设在北京,因此北京的IDC们的业务主要是面对网站展开。而大连中关村数据面向的客户从一开始就是传统企业和政府部门。在商业模型上,中关村数据不仅仅做数据中心,还将做数据呼叫中心、远程教育中心、网上证券交易中心等。看来,中关村数据的“野心”还真不小。
成功者往往是善于把握机会者。虽然现在谁也不能说中关村数据兵发大连是成功之举,但是它善于把握机会的能力却是有目共睹。在大连建立数据中心,一方面原因固然是大连的战略意义重大且信息化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但另一方面,中关村数据绝对是想抓住大连大力建设电子政务和“双D港(Digital Dna)”的不可多得的机会。
谈到赢利问题,李刚绝对乐观。他说:“我们原来预计是四年达到收支平衡,从目前来看,有望在今年年底就达到收支平衡。而且,到明年的时候,我们将有70%的收入来自于我们为用户提供的增值服务,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始终秉承的为高端用户提供高端增值服务的经营理念是行之有效的。”
摘自《中国计算机报》
东方网景:沉默中转型
印象中,东方网景从今年5月份起就一直处于沉默的状态,媒体上关于它的报道少之又少。难道这个著名的互联网企业蒸发了不成?按常理推测,企业对媒体保持沉默,要么就是自身难保,顾不上跟媒体打交道;要么就是在调整战略,在时机没有真正成熟的时候不便面对媒体。以东方网景前几年经营ISP的情况来看,应该有不少积累,在资金上没有问题,第一种情况可以被排除。而东方网景在做ICP业务时亏损2000万元,之后提出要转型做ASP,看来目前的低调应该是属于第二种情况。
正如记者所料,东方网景高层人士在接受记者独家采访的时候透露,东方网景4个多月的沉默状态果然是为转型做最后的冲刺。她表示,东方网景不是“没落贵族”,这几个月中不是没有话可说,也不是没有主题可以讲,主要原因是东方网景认为在拿出成熟的产品之前,讲太多的理念根本没用,谁也不会接受一个还处于概念阶段的产品。目前东方网景全新产品“PowerInfo”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完成测试,不久将正式向市场推广。
记者注意到,在推广产品的时候,东方网景似乎并没有大打PowerInfo的广告,这好像有点不符合IT业界的常规。东方网景负责市场的高层人士是这么说的:“我们没有做大规模的广告,也没有做任何推广工作,这是因为我很难用一句话给这个产品下个定义,因此打广告有很大的难度。我们所做的就是逐步培养企业的感觉,给企业讲课,做培训,用这种方法取得客户。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不会花大价钱打广告。”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的民营ISP越来越难做,利润空间日益紧缩。虽然做ISP仍然有利可图,但是继续做拨号接入在不远的将来肯定是死路一条。因此,东方网景这个靠做接入“发家”的民营企业转型开始做信息管理系统,试图找到新的出路。这套系统是干什么的?这位人士介绍:“东方网景的这套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一套面向企业的傻瓜化、不涉及编程的管理系统,因此它的推广不像其他IT产品那样强调技术,而是强调实用。这套系统的任务就是将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打个比方,我们的这个系统是为企业定做的一套工具箱,让企业把信息分门别类地管理好。工具箱的钥匙在老板的手里,老板可以控制把钥匙分给谁,谁能用什么样的钥匙。这套系统是基于网络的应用,是模块化的系统。每个模块相对独立,用户可以选择其中某个或某几个或者全套。”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东方网景这一年以来全部的财力物力都用在了这套系统上。给记者的感觉这是一场豪赌,东方网景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了这套系统之上。赢了自然是盆满钵满,输了肯定是血本无归。出乎记者意料的是,东方网景却不认为这是一场赌博,因为为了推出这套系统,东方网景做了长时间的市场调研,方案也是推翻数次后才定下来,最终的风险不会很大。目前政府、媒体、食品、计算机、电子等行业都已经有不少客户表示对这个系统感兴趣,而且已经有了正式使用的用户。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在东方网景还没有开始打广告时的情况。
在专访中记者获悉,接入服务在东方网景已经“退居二线”,东方网景将接入服务转给了另外一家企业。当然,转移后的接入服务还是使用“东方网景”的名称,而且东方网景的服务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下去。
东方网景现在不想给自己下定义。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我们不是ASP,也不是IXP,我们不愿意拿个名字套住自己。我们就是一个服务商,网络的服务商。”
摘自《中国计算机报》
世纪互联:吹响进军网络安全服务的号角
纳斯达克指数是全球IT产业的晴雨表。自从去年一蹶不振以来,纳斯达克市场始终没有再次给IT人惊喜。美国“9·11”事件发生以后,纳斯达克指数更是跌穿1500点的心理防线。全行业的不景气使IDC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世纪互联就是转型大军中的一员。
由于.com风光不再,世纪互联不得不将用户从互联网公司转向传统的企业用户。世纪互联安全服务总监颜伟东先生在接受记者专访的时候指出,从国内企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信息化不可避免,这对国内众多的IDC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世纪互联看中的是网络安全服务这个广阔的市场。世纪互联在国内几年的经营中与许多大型传统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这也是世纪互联的重要资源所在。
国内IDC市场目前呈现小幅增长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IDC的发展也相对放慢了脚步。世纪互联也在积极地适应整个大环境的变化,其客户群正在向金融、证券、银行、电信等行业转移。颜伟东说,世纪互联除了向这些行业提供基础的IDC服务以外,还向它们提供定制的安全服务。“现在的传统行业,尤其是银行、证券等,在互联网方面的应用基本上都是大的数据存储或者传输,它们的信息系统需要非常高的安全保障。我们认为,传统企业对安全方面的迫切需求为世纪互联进入传统行业提供了契机。”
目前的互联网环境已经越来越复杂,每天都有新的病毒出现,系统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漏洞。企业级用户对互联网进行实时监控是不现实的。世纪互联正是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安全服务切入传统行业。谈到世纪互联的优势,颜伟东说:“世纪互联提供的安全服务是全面的、动态的过程安全服务。给用户提供的安全服务是实时的,而不是等用户的网络出现了问题后进行的紧急补救措施。世纪互联通过全国的骨干网络平台对每个用户的系统进行每时每刻的监控,让企业可以在骨干网层面实现整个网络的安全监控。”
谈到世纪互联如何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网络安全服务市场,颜伟东显得十分自信。“对IDC运营商来说,首先应该解决的是本身运营能力的问题。我们在运营管理这方面一直做得比较好,服务品质在国内市场有很好的口碑。在IDC这个市场中,服务质量与利润直接挂钩,因此世纪互联一直努力将自己的服务做到让客户满意。现在许多网络安全服务商都说自己能够提供7×24的监控服务,但我认为能够真正实现7×24服务的公司屈指可数。世纪互联提供的安全服务理念是动态的、全程的、全面的、专业的服务体系,其涵盖面覆盖了目前市场上所有IDC厂商提供的安全服务。因此,我们完全有能力在网络安全服务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安全是目前国家对信息产业还有真正控制力的领域。今后,世纪互联会依托骨干网这个大平台,但服务对象会走出IDC, 把我们的客户和业务发展到更多的传统企业、行业中去。但有一点不会变:我们的服务平台一定是依托骨干网的,我们会依照这一总体发展目标,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修正自己的发展方向。将来我们还会针对宽带网络运营商提供安全服务。其实针对宽带网络运营商的服务早就纳入了我们的发展战略之中,我们还将通过它们把服务做到它们的客户那里去。目前我们正在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为其提供基于电信级别的整体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同时还会制订一系列电信级运营商网络安全实施的标准,并将其运用到我们整个世纪互联的网络上。”
摘自《中国计算机报》
网通IDC推出高可靠网络安全系统
近日,中国网通i-DXnet–网络型IDC推出了新一代高可靠性网络安全系统,该系统将”静态”和”动态”安全技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将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网络数据和系统方面的安全服务。
作为新一代”网络型IDC”,中国网通的i-DXnet将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IDC直接依附在宽带骨干网CNCnet上,并通过先进的VPN技术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网络。由于 i-DXnet能够实现网络信息的高速分发和资源共享,所以保障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i-DXnet采取了”动静结合”的安全防范措施:一方面i-DXnet利用专用的安全保护设备(如功能强大的防火墙等)来保护系统不受来自外部的主动攻击;另一方面,i-DXnet配备了各种先进的”动态”网络安全工具,其中包括:能够测试网络、系统和应用程序易受攻击点的检测和扫描工具、对可疑行为进行监视的安全系统、实时病毒检测工具等;同时,i-DXnet的各种自动检测工具还配有自动通报和告警系统。据悉,这种”静态”和”动态”安全技术的结合,可以十分有效的增强网络型IDC在安全防范方面的”主动性”,在第一时间发现和消除网络安全隐患,以及来自外部的各种攻击行为。
摘自《通信世界》
开拓IDC业务 上海电信同IBM联袂合作
上海电信同IBM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达成合作协议,联手发展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
业内人士分析,此举将降低互联网业务的门槛,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和关键的问题。但是因为较高的基础设施费用、较大的人才投入成本,又使企业难以承受。战略外包的网络服务,将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为此,专为企业上网服务的数据中心(IDC)业务兴运而生。
上海电信通过与IBM合作,可以充分利用IBM的先进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IDC的服务内容,从基本服务到加强服务,逐步向应用服务、个性化服务发展。
上海电信是中国电信的三大国际出口局之一,拥有通达全球的高速通信网络,国际互联网带宽超过一千兆,目前已在上海七宝、外高桥等地建起了一批IDC机房,并正在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园区。目前的IDC企业用户已有数百户。
IBM是世界上最大信息产品、服务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在信息技术和信息咨询居于领先地位。目前,IBM在全世界经营了175个数据中心,其中37个是专业电子商务中心。未来3年中,IBM还将投资40亿美元,用于IDC的建设,并开放50个新的电子商务托管中心。
摘自《计算机世界报》
KVM技术、方案及应用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应用环境: 数据中心拥有数十台各种服务器(包括Sun、IBM、HP等),分别承担数据库、电子邮件、客户管理、数据通信等功能,加上网络设备等,机房里面已经被设备占去了大部分的空间。
不妨这样设想:留下服务器主机,把服务器的外设(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去掉,只保留一套外设控制所有的服务器,肯定能节省不少空间。
平时机房里有2~3个工程师负责网络的 管理和维护工作,一旦出现问题,要寻找和判断其原因就免不了要在不同的服务器之间来回穿梭。要是大家都能聚集在一个屏幕面前,共同会诊所有服务器的状态,应该是一件方便而有效的事情。
KVM技术概念
KVM是键盘(Keyboard)、显示器(Video)、鼠标(Mouse)的缩写。KVM技术的核心思想是: 通过恰当的键盘、鼠标和显示器的配置,实现系统和网络的高可管理性,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机房面积,降低网络服务器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TCO)。
利用KVM主机切换系统,即用一套或数套KVM在多个不同操作系统的多台主机之间切换,就可以实现使用一套外设去访问和操作一台以上主机的功能。KVM主机切换系统除了KVM配件外,还包括切换设备和特制的各种联结电缆。
KVM主机切换系统的物理结构如图1所示。
面向大型IDC的KVM解决方案
数字连接的KVM控制设备,可在物理层面为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服务器管理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在数据线路和光纤通信上远程监测、管理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其产品包括KVM转换器、远程存取设备以及相关的配件。
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型数据中心有许多机柜、PC和主机放置在机房里。通过KVM主机切换系统,不仅在机柜内,而且在数据中心的技术工作区和数据中心外的经理室、系统主管室里都能够访问PC和主机。
图3和图4是大型数据中心的系统配置方案,每组服务器可以在机柜内进行本地访问。XPDU模块的在屏管理菜单带来了方便、快捷的切换操作。实验室里的4个故障诊断站可以访问机柜里的全部主机,其他员工也可像访问他们自己的PC一样访问机房的主机。同时,这个方案完全满足数据中心的扩容需求。
KVM技术的应用分析
单位内计算机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网络管理人员所管理的计算机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一方面表明计算机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表明计算机或网络管理人员的管理任务日益繁重。
为维持网络的正常运转,目前对网络服务器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平均每年几分钟的宕机时间都可导致对一个企业的致命打击。为此,各个行业的集团用户(包括金融、证券、.com公司、跨国企业)都投以巨资来改善自身的机房和服务器管理。但由此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和管理上的不便却远远超出了网络使用者的想像。
一台传统的服务器,键盘、鼠标和显示器的配置相对于数据仓库和互联网这些发展极快、服务器数量增加极快的领域来说,存在着以下问题:
空间:对于这些发展极为快速的行业而言,原先所占用的空间相对有限,而搬迁则会造成服务的停顿。在这些情况下,减少外设可以为新增加的服务器腾出大量的空间。
效率和费用:可以想像,当系统或网络维护人员穿梭于服务器、各种机柜所组成的丛林中,寻找出故障的机器时,效率是多么的低下。而这效率的低下,不但浪费了有限的人力资源,而且使出现的故障得不到及时的修复,使网络或数据中心出现不应有的停顿。能实现由一套KVM组成的控制台登录所有的机器,则势必将极大地提高系统或网络维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网络或数据中心得到了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了这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远程管理:系统的远程维护和管理也是这些大型系统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人员不可能24小时在机房里值班,而机器故障却可能在任何时候发生,因信息的堵塞而造成系统长时间的不稳定将极大地损坏企业的形象或导致重大的损失。因此,远程的管理、维护是保证系统24小时不间断、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
KVM市场前景看好
目前国内对网络服务器进行方便、快捷管理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市场几近空白。亚太博信公司(Cybex)开发了基于KVM技术的4类产品(包括KVM转换器、远程存取设备以及相关的配件),并推出了面向IDC、中型企业机房、小型办公室的解决方案,为网络管理者提供了方便,并从控制生产成本、管理成本、电力成本和设备购置成本等方面降低用户的TCO。这些产品和方案已在国际上的许多大公司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相信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国内的用户也会把目光转向KVM技术,KVM拥有广阔的潜在市场。
摘自《计算机世界报》
构建IDC网管系统
Unihub公司IDC管理服务部经理 王永奎
IDC是一类特殊的行业,对电信部门而言,它是企业级用户,对企业用户而言,它又是电信级用户。它的独特的角色决定了它与传统的电信企业和传统的ISP不同,这体现在:IDC有电信级的骨干网络,或电信级的网络设备,并把这些网络设备互相连起来。传统的IDC业务,给用户提供的只有如主机托管、虚拟主机等基本服务,随着新的服务内容的出现,高速缓存服务、VPN服务、以及内容分发服务、数据备份等都直接针对于客户,直接对客户进行服务。
这一切都对IDC网络管理软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高效、实时且可靠地监控自身的骨干设备、骨干链路,提前作出设备运行状况趋势分析判断,及时发现异常,最大限度地保证连续运行时间。另一方面还要保证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基于这两点考虑,特从三个方面来构建IDC的网管系统。
网络设备的实时监控
完成对网络设备、服务器、线路的实时监控,主要是通过选用美国一家公司的产品AdventNet来实现的。该软件开放性、兼容性好,可方便地根据业务需要做二次开发,定制适合用户需要的报表。
监控服务器性能
采用美国BMC公司网管软件产品,用于对服务器性能等方面的监控,或者说主要针对客户服务器和IDC的重要服务器的性能的监控。该软件是一种集中-分散式的方式,通过一个或几个Console端,可以控制很多Agent端,可不停地采集服务器上的各种数据,汇总到Console端和报表系统。该软件还能对Web、DataBase进行管理,对交易进行监控。
流量监控
二次开发的mrtg软件,用于流量监控。可查看自己的关键业务,从流量异常中做出判断。根据用户关注点的不同,Unihub自行开发了很多软件,可以查看带宽应用情况,也可以对带宽的利用率进行统计,这些流量监控网管软件,都是根据IDC自身的特殊需要来提供特色服务的。
如何建立电信级IDC
如何建立电信级IDC
电信级IDC是网络运营商(或网络服出务提供商)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向用户租网络元素,并提供有品质保证的服务的机构。构建一个电信级IDC时应当考虑:网络元素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提供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1 网络元素的提供
1.1 带宽
这是判断一个IDC是否具有实力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电信级lDO至少应当拥有两条 155 Mbit/s电路,并通过不同路由与骨干网相连。在理想情况下,一个典型的电信级IDC不应当被认为是骨干网的一个高速接入网,而应当是世界上所有独立网络的对等网络。它最好采用千兆级的高速光纤直接接入骨干网,并有冗余线路保证高速可靠的干线联接:能够提供可供选择的灵活可控的带宽资源;能够实现高级别、高速度的网络联接,特别是直接同中国国家因特网中心相连,高速地与世界上其他的大型骨干网进行数据交换和传输。
IDC所拥有的带宽应具有可扩展性。带宽的使用情况对用户访问的服务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一项有趣的调查统计表明,用户从输入一个URL到其测览到全部页面信息的忍耐时间为,美国Internet用户可容忍12 s,而韩国年轻一代的网民可忍受的时间只有4 s,中国较长,但也只有42 s。即使你的网站内容十分丰富,非常有意义,但若因响应速度太慢而导致用户的大量流失,也会带来惨重的损失。一般情况下,出口带宽利用率的峰值算术平均不应该超过70%,而考虑到用户访问的离散性,如果使带宽足以应付访问高峰时段的可靠响应,则带宽利用率的峰值算术平均不应该超过40%。实际情况比理论值的简单计算更加复杂。一般情况下,系统容量均由带宽及用户访问量决定,通常系统容量的设定会比实际访问量的均值多20%。这样,在带宽利用率均值达到 35%~40%时,网站升级必须完成。理想的带宽利用率应该尽量控制在15%左右。因此,电信级 IDC应当有能力以可控的力度实现带宽的大幅增加。
1.2 IP地址
如前面所述,理想情况下的电信级IDC应当是对等网络的概念。因此,IDC最好是拥有自己的网络自治域(AS)号。这样,当IDC所连的上一级骨干网出现线路故障时,数据中心网络可以通过其国际因特网的主干路由或国内的其他主要骨干网,自动切入新的主干路由,保障网络畅通。
1.3 以太网交换机
核心以太网交换机无疑应当是千兆级的,总吞吐量在8 Gbit/s以上,最好采用双备份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全部以太网交换机应当采用1O M、100M、1000 Mbit/s级连的连接方式。每个网口划分为一个VLAN,采用一个单独的网段。
1.4 服务器
数据中心的核心设施是服务器。作为专门为ISP/ICP/LAP设计的Internet服务器,除在性能上满足适合Internet应用的要求外,从结构上考虑它应当是一种薄型机架式服务器,高度为2U(IU=3.5英寸,即9cm),一个标准的19英寸机架内可以安装2O台这种薄型服务器。据测算,在机房面积有限的情况下,薄型服务器的单位面积产生的收益是一般服务器的6~7 倍。这种薄型Internet服务器的配置,一般采用2个CPU、内存容量可达1~2GB,支持2×UItra薄型硬盘,具有高可用性。高可靠性,有强有力的远程管理和监控特性,维护简单方便、可扩展性好。SGI的Origin200服务器、1200L服务器,IBM的RS/6000、B50,HP的Netserver Lpr服务器,Sun的Enterprise22OR服务器都具有以上这种架装式结构。
IDC应为每个网站设置专门用于均衡流量的服务器,将访问请求均衡分配到各服务器,服务器处理请求的结果直接发送回用户。或者将所有服务器集成为C1uster方式以便相互间冗余备份:即当某一台服务器故障,系统自动将其从C1uster中暂时移出,不再向该服务器分配网络请求并发出报警信息。同时由备份主机作为新的服务器添加网络中,用同步工具重新同步C1uster 内的服务器后,开始分担负载均衡。
1.5 存储设备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任何用户数据的损毁,对网站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不容丝毫差错。IDC存储手段是否完善。存储设备性能的好坏,往往可以决定一个网站的前途与未来。因此,IDC中一般的存储备份设备(如磁带机、大容量磁带库)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有高速、大容量要求的设备还应当考虑磁盘组、磁盘阵列,甚至磁盘塔,出于介质之间冗余备份的要求,上述设备都应采用RAID5技术。对于极重要的核心设备除了采用上述技术外,还可直接采用镜像技术,同时还应当考虑通过网络进行异地备份。
如果资金允许, IDC采用SAN(存储局域网络)系统作为全面的存储解决方案是最稳妥的。SAN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正如人们所知的LAN一样。目前磁盘阵列所采用的传统井行SCSI技术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它使磁盘上的数据成为服务器的专有资源,一旦某一服务器所拥有的存储设备发生故障,整个系统对这部分数据的存取将会中断。SAN的推出使服务器和存储阵列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目前大多数SAN都使用光纤通道技术(一种利用网络体系结构,以千兆位速度进行数据传输的技术),与传统服务器和磁盘阵列之间的主/从关系不同,光纤通道SAN上的所有设备均处于平等的地位。多台服务器以及多个磁盘阵列可以配置在同一个 SAN上,其中任何一台服务器均可存取网络中的任何一个存储设备。因此,SAN系统在IDC的服务器群集。磁带备份、故障恢复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6 防火墙
IDC的防火墙应具有如下功能:受黑客攻击后应急网页的倒换;适用于现行所有服务和应用的访问控制;根据访问者的身份对其进行有效的权限限制;提供内容安全机制:计算机病毒扫描;URL扫描;对Java, Active程序进行剥离;支持Mail,HTTP,FTP过滤;提供IP地址翻译;隐藏企业内部IP地址和网络结构;将内部的非法IP地址翻译成Internet合法IP地址等。
但是,目前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防火墙的使用都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即防火墙的功能越完善,网络处理的速度就越慢。
此分布式防火墙系统的前置机用于收集。转发外来访问包,并将流量均匀分配到若干台防火墙处理,每个防火墙检查完毕后,将包送到IDC内任一服务器。其特点是:由于防火墙前置机后面的防火墙数目可以无限制地增多,其处理能力可无限增长,从而可以很好地解决IDC网络的防火墙瓶颈问题。
2 基础设施建设
2.1 机房
首先,考虑到数据的灾难备份的因素,IDC机房最好有两个以上,且分布在异地,相互之间通过光纤环路高速连接,以做到万无一失。
其次,机房的位置在一栋智能大楼的中间最合适,这样面积及线路的扩展性最好。要求智能大楼是因为IDC机房需要有良好的结构化布线系统、机房闭路电视安全监控系统、优质的防雷系统及防火烟感报警系统,这是一般建筑难以提供的。
机房的面积自然是越大越好,但综合考虑一般以500~2OO m2为宜。由于IDC机房内设备密度高,建筑物的承重能力要求特别高,最好能达到1000 kg/m2,至少不能低于500~80O kg/m2。
机房内应采用防静电地板、机房的四壁应有墙内防电磁干扰措施。机房空调应采用大功率、下送风空调,具有恒温恒湿、新风装置。机房内要采用技术领先的门禁系统、计算机控制的电子感应锁,自动识别客户身份并对客户进入时间等详细资料进行记录。并分等级,进入机房的不同部分,要有不同等级的门卡。
2.2 机架
IDC的机架可分两款,分别针对机架式服务器和非机架式服务器,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其中针对机架式服务器的均为标准电信级机架:高为42 U(378 cm)、深100m、宽19英寸(48 cm)。所有上述两种机架为了减轻自身的承重,都应当用轻型钢制成。数据中心的机架通博接地,全部固定在楼板中,可以抵抗8级以下的地震。每台机架都有独立风扇设备,并由数据中心采用双路UPS电源直接向机柜供电。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足够的电力供应,还应留出足够的电源插座。 2.3 电源系统
IDC的电源系统应当由3级电力保障构成:
①引入电应采用两路不同局向的市电专线。
②二路四冲程柴油发电机。原来以两冲程柴油机为原动机的油机发电组,虽然有体积小。启动快。运行平稳的特点,但其结构比较复杂、必须有附加装置,可靠性不如四冲程油机,且噪音大、污染大、价格比较高。而四冲程油机结构简单,采用多缸均衡做功、增压等一系列成熟技术,更适合于大容量机组的要求。
③两台并机UPS,容量足够大,后备支持4h以上;单独直流接地。
3 服务提供
3.1 服务品质协议(SLA)
IDC应当与用户签订服务品质协议,以保证用户的商业服务品质承诺及相关服务,如未达到标准,要给予相应赔偿。
一般服务品质协议应包括:
(1)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独享带宽支持;
(2)紧急情况下第一时间的响应与支持;
(3)7×24h的网络联接状况监控;
(4)7×24h的服务器运行状态、流量监测;
(5)7×24h恒温、恒湿环境监测;
(6)7×24h客户热线服务;
(7)双路高压供电、两台后备柴油发电机、双路独立的UPS不间断电源系统的保障;
(8)服务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安装;
(9)为每个用户提供指定的客户服务代表;
(1O)定期用户回访并对服务品质进行评测;
(11)投述第一时间响应及故障排除;
(12)服务变更及时受理并提供相关报告;
(13)提供完善的住宿、饮食服务等。
3.2 网络管理服务
电信级IDC应当拥有多名经验丰富的系统工程师,他们应在NT平台、Linux平台、 Unix平台服务器的配置。管理维护上具有多年的经验。这是IDC提供24h的网络管理服务的前提。
IDC为网站提供的网络管理首先要考虑QoS(服务质量)的控制和安全策略的实施。可将这两项目标分解为4项基本操作任务:
①数据采集和分析:这包括网站流量分析和预测以及用户访问的分析,借以提升服务质量。
②应用服务管理: WWW服务、FTP服务等应用层服务的设置、添加、改变及对数据库的管理、配置、优化,都是应用服务管理的内容,其中有些部分会对安全策略具有相当影响。
③网络设备管理:典型的网络设备管理包括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设备的管理、配置、维护、监控,这已逐渐成为安全策略实施的主要对象。
④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设备由主机系统(包括 OS)及其外围设备组成。主机系统的健康情况对服务质量的保证有决定性意义;另外,安全策略的最后屏障也要靠系统设备的管理加以实现,不仅包括用户账号管理等一般内容,还应该考虑到备份策略及容灾、容错、灾难恢复的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3.3 大用户服务
当用户需要到IDC现场进行维护时,对于普通用户只能通过某台PC终端,或网口连入到自己的服务器,一般不允许进入机房;但对于重要客户,可专门为其设备及维护提供VIP包房。一般VIP包房设施为:面积1O~2Om2,若干个机柜(一般5个以上),数套桌椅,恒温恒湿条件,外壁使用1m ×2m×5m的非透明玻璃隔断,用铝管穿型钢固定。
3.4 网站整合服务
原有网站的软件系统搬入IDC是很不方便的,因为用户系统平台。数据存储方式格式。应用系统往往很难恰巧与IDC现有平台兼容,这就存在一个技术整合的问题。一个电信级的 IDC应有能力、有实力将其处理得十分圆满。
还有其他一些服务,如:系统维护专线、网站系统规划集成、Web应用开发、非标准软件安装、调试、技术培训等。
摘自《计算机世界报》
IDC:整合服务 不怕大而全
做IDC运营商不怕做大而全的公司,重要的是能不能提供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
提到服务,在业内最为人熟知的当是IBM的“蓝色快车”,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它的“车”迹。1998年PC行业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同创电脑推出的“绿色电脑”服务也曾经把电脑的环保概念传送到用户使用和购买电脑的常识当中。今年9月底则应该算是国内多数IDC的好时光——在CCID的IDC服务评奖活动中,首创网络“紫衣天使”获得服务品牌奖和四星级奖 ;263获得整合服务奖和四星级奖……
不过现在,“蓝色快车”已经加速了,“绿色电脑”却式微了,“紫衣天使”们将去往何方?
品牌化得到市场认可
市场对品牌的认可加快了企业迈向品牌化的道路。据统计,1913年美国生产汽车的企业大约有4300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就只剩下3家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了。品牌的效应产生了这一变化。
市场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具有重复性,拿电信行业来讲,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电信分拆,今天轮到中国进行电信重组。现在的IDC也进入到市场的重复阶段,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包括品牌化这一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做出的必然选择。
CCID资讯顾问公司计算机市场部总经理张红芬博士认为,在网络和计算机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特别是IDC市场竞争更为残酷的今天,用户的需求已经突破了以往简单单一的范围,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已经成为IT服务市场的特色之一。相应的,企业要满足用户市场不断变化的各种需求,也需要开展相应的各种服务项目,这么多项目(有的企业各种服务类别多达数十种),需要统一的管理和经营,品牌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和工具。但是IDC的服务和IBM的“蓝色快车”等硬件厂家的服务有很大的区别,更多的是一些软性的服务,具体表现在一些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对客户需求的充分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首创网络资深副总裁周晓东向记者介绍了“紫衣天使”的诞生过程:在WTO即将到来之际,电信接入方面的客户非常希望能够把各种各样的服务内容包含在一起。当时首创就想到,当病人面临生命的危险时,就会把各种各样的需求都告诉医生——他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同样道理,工程师到了客户那里,通过与客户交流,让客户把有关IT和电信方面的需求告诉自己,工程师和他所提供的服务就形成一种“天使”的概念。把首创网络LOGO所用的紫色和工程师提供的服务结合在一起,“紫衣天使”就诞生了。
7X24小时“医生式的服务”
对外人而言,树立品牌好像只是树立了一个企业的外在形象。而实际上,首创网络市场总监肖莉认为,形象和内容本身是统一的,首创在内容方面提供的是7×24小时的服务,建立的是和客户的长期关系。
顾名思义,“7×24”就是一个星期7天,一天24小时的服务。目前,尽管有很多系统集成商都在说自己已经在做增值服务了,但大多数还停留于一单子买卖阶段,一个单子做完了,以后的运行维护就不一定管。而做真正的增值服务,则要求日常运行维护必须实行“7×24”小时都管,这是一般企业很难做到的。
首创敢于这么做,主要是因为有两方面的优势 :首先有接入和托管这两块业务做基础 ;其次还有一批能吃苦、懂技术的人才。
首创的服务结构分为内容、支持、运营和保障四个部分。仅服务种类一项就有十几种,每种产品对应客户都有不同的保障。如专线不断线是最直接的要求,每月最多断线不超过10分钟。支持、运营和保障都有具体的要求,是更进一步的实施和保证。
在实施新的服务体系以前,客户的流失率还比较高,大约有6%-7%,到实施以后,客户流失就很少了。
整合服务是主流模式
“整合”成为IDC服务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这是当前IDC市场的最大特点之一。而IDC+ISP、IDC+ISP+电信增值运营商等服务模式已经成为讨论热点。
在CCID发布的《2001年中国IDC服务评估报告》中,四星级IDC服务商大奖的两家得主都不是纯粹的IDC服务商,263的经营模式是IDC+ISP,首创则是IDC+ISP+电信增值运营商。
IDC市场最开始的客户多数是.com公司,少数是传统公司,2001年以来,客户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数是传统公司,少数是.com公司。IDC运营商开始考虑新的客户的各种需求,提出了多种产品服务方案,包括外包式的一站式服务。
263首先采取的举措是帮助企业迈出第一步:企业没有人懂电脑,但是企业想把信息搬上网,263帮用户做到的就是这一件事。263副总裁杜波告诉记者 :263原来是做ISP的, ISP业务经验对做IDC很有帮助,最直接的是知道应该怎么与客户打交道,怎么去满足客户要求,在运营的263网络中已经遇到这些问题,所以有这方面的经验。现在能做到这样不是巧合,在某种程度上是必然。
从ISP起家的263,利用多年积累的经营经验、设备资源、用户资源,创出了一条IDC+ISP互动的新路子。事实证明,IDC+ISP、IDC+ISP+电信增值运营商等整合式服务在市场上成功了。
信息化建设有大用
具有先进的内部信息系统,在今天客户就是上帝的时代,看起来更加重要。HP和康柏合并,一部分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加大力量来抗衡PC业的老大DELL。DELL作为PC业的老大,与第二名拉开的距离越来越远,很大一个原因是它具有先进的内部信息系统,能够减少成本。
IDC公司的特点是客户又多又复杂,当客户只有几十个的时候,管理要求还不高,但当客户达到上千家时,管理起来没有一定的流程就很难,就会比较混乱。一家IDC公司发展到今天,客户可能达数千家,这样庞大的用户信息,仅仅依靠人工管理是不行的,通过系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
首创网络原来的信息系统共分为三个部分——包括销售环节、终端产品线和客户服务,数据库文件也五花八门。8月份,公司的CIO针对公司的服务体系提供了一整套的信息系统,这样,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和管理,使公司对目前的经营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信息化建设同样作用在整合式服务IDC中。体现在服务支持上,要求IDC运营商须实行集中管理与分布维护相结合的网管策略,从IDC自身、用户、数据传输等多方面保证网络安全;在服务运转和服务控制中,必须进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凭借先进的技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做大而全的电信增值商
1999年,北京电信等三家出资组成了首创网络初始股权结构,这是很好的背景。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创又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公司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资源都会在下一步发展中给首创带来更多的机会。
263、世纪互联等公司也都具备电信方面的背景。据介绍,目前国内IDC厂家多数具备电信方面的背景和经验,电信增值业务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众多的IDC运营商都会参与这一市场的角逐。
周晓东和他的同事在接受采访时都讲到,做IDC运营商不怕做大而全的公司,重要的是能不能提供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20世纪80年代,专业服务公司较为流行。今天市场普遍低迷,专业公司受到的冲击特别大。相反,像IBM公司这样大而全的公司受到的冲击很小,因为IBM发展了多种服务,而各种服务之间能够互为依托,共同支撑公司的业务发展。
做大而全的电信增值商,已经成为IDC运营商的下一个重心。
摘自《新经济导刊》
网络型IDC带来后IDC时代
在纳斯达克指数迅速下滑和股市低迷徘徊的重锤之下,国内的互联网行业也开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萧条,互联网经济的迅速衰退给国内刚刚起步的IDC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恰恰是在12个月前,著名的市场调研公司Salomon Smith Barney针对
国内IDC市场的调查还在乐观地显示:2000年国内IDC的市场需求为1.3亿美元,到2005年,国内的IDC市场将达到7亿美元。从现在看来,被资本催熟的市场和过度发热投机化经营,使得2001年在国内IDC市场中实现赢利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面对国内目前已有80多家IDC服务提供商、几十万平米的机房面积,人们不禁要问:国内的IDC市场的发展空间究竟会有多大?IDC服务提供商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经过近2年的发展,IDC行业正在逐渐地趋向成熟,更多的用户感到,高速、稳定带宽的保证才能使IDC更健康的成长。因此,拥有宽带网络能力开始成为众多IDC寻求和发展的方向。最近,国内一些IDC运营商开始提出“IDC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在带宽!”等发展主张。但纵观目前市场,目前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能够做到。那么以网络型IDC为代表的IDC模式是否真正能够满足用户高带宽的需求呢?是否能够带领众多IDC走出后IDC的困惑,迈向网络型新时代呢?
网络:鼓起IDC的“帆”
目前国内的IDC分为几种类型,包括原来的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房地产开发商等。除了拥有独立的骨干网络的电信运营商,多数的新兴IDC把经营重点放在基础设备配备上。而其中几家具有服务和技术优势的IDC运营商,凭借其专业化的服务和提供行业全面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然而,IDC发展仍然存在瓶颈。现阶段,国内市场中的新兴的IDC运营商,根本没有资本和实力来构建服务所需的网络,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带宽等瓶颈。这不仅使得IDC难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全面规划服务架构,而且在用户需要进行跨地域的网络服务方面也难以实现高速的数据传送。
此外,随着IDC市场的成长和发展,IDC的网络资源不仅需要在不同地域的节点之间实现高速互联,同时还要满足用户进行多种数据传送的新要求。例如:IDC的用户不仅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很多分支机构,也需要通过网络向中间层(分支机构)和终端(客户)传输大量的信息,包括话音、视频和数据等多媒体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IDC在带宽方面仍然带有很大局限性的话,那么很难在网络服务方面的质量为客户提供有效的保障。
以中国网通i-DXnet为代表的网络型IDC即是在这种现状下应运而生的。由于中国网通的高速宽带骨干网络CNCNet已经完成12000公里的建设,带宽高达40G,从而为其i-DXnet提供了最底层的最大资源的竞争优势。那么,这种最底网络层资源在网络型IDC的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解构“网络型IDC”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网络型IDC呢?从网络的构架来看,网络型IDC应当是以丰富带宽资源的骨干网为依托的整体网络结构。为了清晰的了解到这样的网络结构,以中国网通的网络型IDC为例来进行简单的分析。中国网通的i-DXnet直接依附在中国网通的骨干网CNCnet上,并通过VPN(虚拟专用网)技术连接成一个整体网络,使用户通过i-DXnet即可进入CNCnet,从而形成广泛而快速的数据共享和交换。而其采用IP/DWDM技术构建的宽带网使这些IDC都拥有超大带宽的连接,使它们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被完全打破,这对于寻求速度、服务质量、服务内涵的用户而言可谓正中其下怀。而且,中国网通遍布全国的IDC可为分布于不同地域的用户提供自由扩展的空间。通过中国网通骨干网与全球的互联网紧密相连,中国网通的i-DXnet将不同用户对数据带宽的各种要求聚集到骨干网上,成为互联网数据流量汇聚和交换的中心。
打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中国网通的i-DXnet其实很象一个互联网上的“数据物流系统”,基于网络型IDC的系统概念,网通对i-DXnet的网络构架进行了相应调整,将系统架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集中式”的数据中心和 “分布式”数据中心组成的网络体系;第二层是“数据存储中心”和“容灾备份中心”;第三层是由“内容分发中心”加上CDN技术构成的信息发布系统;通过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技术,将“存储中心”中的数据,通过“物流分发中心”的管理系统分发到其他所有的分布式IDC的节点上。
基于这种理念,中国网通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几个大的核心城市超级的IDC,成为类似于实际“物流系统”中的全国性“货物集散地”,并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存储中心”、“容灾备份中心”和“物流分送中心”。这些中心可以帮助企业(如银行、证券公司等)进行数据的存储、数据的灾难性恢复,并利用中国网通的CDN将“存储中心”中的数据通过“物流分发中心”的管理系统分发到其他所有的分发式IDC的节点上。而其他城市中的IDC,以及城域网、局域网中相应的IDC则相当于“物流系统”中的分发系统,负责将数据分发到下面的各个“超市”、各个小区的“便利店”。这样,客户就可以从任何一个他最接近的地方买到他所需要的所有“服务”,形成一种“集中式”的管理“仓储物流”——这是中国网通IDC网络的一个全新的构架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作为i-DXnet的组成部分,中国网通网络型IDC的第一层结构具有比较突出的特点,能够全面地集中并统一管理客户的数据,充分保障信息的传输与利用效率。
对于用户而言,这种构架体系意义在哪里呢?用户通过网络型IDC,不需要再在全国各地的每个IDC本地建立“镜像站点”,通过高速的骨干网可以很快实现所有数据信息的共享。比如,企业可以将整个IT系统放在i-DXnet上,该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分公司都能够利用中国网通的宽带网络接入当地的“分布式”IDC,并享受到总部所提供的所有服务,而不需要分公司分别建立自己的IT系统。这样不仅可以极大节省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企业的各分公司之间的信息交互将非常快速。网络型IDC的体系构建后,将使互联网改变传统企业的运作方式,使企业经济高效地实现信息化应用。
在IDC的发展和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市场规律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面对用户不断提出的新需求,IDC市场中决胜千里并不可能依靠简单的模式炮制而成的,它需要企业具有包括核心竞争力在内的综合实力。经过将近2年的自我成熟与发展,中国IDC市场更多地出现了稳健、务实的作风。网络型IDC的出现,将预示着在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下,新一轮市场竞争的开始。
摘自《ENEWS》
互联网新的泡沫叫IDC?
环球企业家 张亮
又轮到IDC(互联网数据中心)红火了。是不是每一个赶场者都问过自己:这张饼到底有多大?自己到底能够筑起多高的壁垒?
几年前,IBM公司一位副总裁向董事会提出,建议公司业务转型进入IDC行业,建议很快被否决了,但副总裁的决心并没有终止。不久之后,他另立山头,创建定位为IDC服务商的Exodus Communications公司。1998年,Exodus公司市值已做到200亿美元,而现在它的年平均增长率仍然超过100%。在英文中Exodus是“出埃及”的意思,语出《圣经》。这个传奇就是IDC的开始。
据美国Yan Kee的统计报告显示,1999年美国的IDC市场收益为44亿美元,预计到2003年,将会达到146亿美元。而中国大陆IDC市场从1998年的2700万美元到2001年的2.04亿美元,Salomon Smith Barney 公司预计到2004年,整个中国市场将有7.01亿美元的收入。
在门户和电子商务相续失势后,IDC成为网络业新的追捧对象。
据统计,目前仅北京就有北京电信(电报局等)、联通、吉通、网通、世纪互联、首创、第一线、盈动、清华万博、首信、263首都在线(电信三产公司)、飞华等20余家IDC公司,而全国据说已有80家左右。
其中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吉通早已确定了四大电信运营商地位,而清华万博、首都在线和世纪互联等专业服务商则利用各自不同的背景和优势杀入战团。据称占有北京IDC市场六成以上份额的北京电信,在2000年一年的收入就接近2亿元。
网站“托儿所”
IDC究竟是什么? IDC是专门提供网络资源外包以及专业网络服务的企业模式,具体一点说是为ICP、企业、媒体和各类网站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专业化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网络批发带宽以及ASP、EC等业务。实际上,你不妨将其理解为网站的“托儿所”。
IDC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一、它构成了网络基础资源的一部分,就像骨干网、接入网一样;二、它提供了一种高端的数据传输(Data Delivery)的服务,提供高速接入的服务。也就是说,网络公司可以将整个网站系统托付给IDC,由它集中负责管理和维护。数据中心在大型主机时代就已出现,那时是为了通过托管、外包或集中方式向企业提供大型主机的管理维护,以达到专业化管理和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1997年左右,IDC最早出现在美国时,是为了要解决带宽租用问题。另外,网站系统的安全问题和人力资源问题,也是IDC得以兴起的重要原因。假如是企业自己建设和维护网站系统,要保证每天24小时不出问题是相当困难的,而且如果网站聘请专业的IT人员进行网站系统的管理与维护需要付出相当高的人力资源代价。于是,选择IDC这种外包式服务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但现在,随着“增值服务”概念的提出,IDC已经不仅仅是骨干网的一个高速接入网,它还应该是同任何网络平级的网络基础设施。
更重要也是更时髦的,IDC的另一个概念就是服务。以往连线接入这种最简单的服务就代表了全部的Internet外包服务,而现在对于IDC,服务范围和内容较之ISP更加丰富广泛。如今,所有的IDC业务提供商都在不厌其烦地对客户如此解释。
“钱景”VS“前景”
在门户、电子商务等各路互联网业务模式红灯高挂的当下,IDC的出现有着特别的意义。
据说,如今在IT行业,新的流行语是“有钱就做IDC”。
这句话包含着两重意味:一是现在做IDC门槛还比较低,只要你有钱投资,你就能在行业里小试一把牛刀。二是如果现在有钱,一定要做IDC,这是最紧俏最炙手可热的。
2000年7月6日,首都在线宣布其数据中心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营,一期工程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随后的二期工程将使其总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2001年初,世纪互联数据中心2500平方米的三号机房一期工程热卖之后不久开始的兴建的三号机房面积也将达1万平方米;首创、清华万博、中关村数据中心等也分别在很短时间内把自己的地盘扩张了几千平米;而香港房地产开发商新鸿基旗下的互联优势与号称“香港第一线”的香港第三大ISP安莱等若干其他行业的企业也急于转型。
“从目前国内IDC市场的发展投入情况看,很多企业都投入进来,今后肯定会象当初大家纷纷做ISP一样,将面临一个整合过程。”中国网通的薛晨坦言。
大家都沉醉在一种为IDC忙得不亦乐乎的状态中。在优势劣势没有明显展现之前,谁都希望能跑快一点,地圈大一点,最好能占据行业标准。
但这也将是一笔巨大的投入。
在国外,一般建设数据中心每平方米需投资3000-4000美元,最高的能达到8000美元/平方米。即便在国内,每平方米需投入大约在3000美元,一次进行几千平米的建设怎么也需上亿元的投资。
另一方面,即便在互联网用户接近3000万、2000年IDC总收入34.341亿美元的美国,Exodus、Verio、Globalcenter、IBM Global Services、UUnet五家公司就占据了市场收益的三分之一。中国的数十家IDC企业,怎么分这一块才价值2亿美元的蛋糕?
在“理发店”变“发廊”之后
世纪互联数据中心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淳一语道破IDC企业的增值秘密:“其实在国外领先的IDC中都能看到,数据中心现在提供的还是基本服务,而最终拼的则是增值服务。就像是理发,理得好是关键,至于理发师用什么剪子什么镜子什么梳子都没有讨论的意义。”
业务性质决定了IDC业务提供商的竞争是以资本开始的,无论是资金、带宽、机房面积还是IDC寄存服务器的地理位置都是最初级的比较,是物理层面的。但如果想真正取得竞争优势,在深层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服务就成了关键。
IDC的服务大致包括基本服务、管理服务、应用服务。基本服务就是指带宽、空间、供电和空调等;管理服务就是对客户托管服务器的监测、报告和安全管理等;应用服务就是指为客户提供更高层的解决方案,如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等。只有那些能够针对每一个客户提供的个性化的服务、增值服务的IDC才会最终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大约由于之前门户之争、电子商务之争已经给各家IDC公司的老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拼服务”已经很快被提上了议程与操作层面。就是说,除了那些基础的,IDC公司的竞争力还需要靠其他服务来提升,比如安全服务、负载均衡服务、内容加速、防火墙、缓存服务、SSL加速、虚拟私有网络等等。
如今,已经有公司为了提升公司形象,不再把自己的业务宣传为“数据中心”,而是“服务集成”,这就好象把公司的招牌从“理发店”变成了“发廊”。口号之后,是越来越明确的业务深化与增值:
1999年12月,开始由ISP接入转型为IDC业务提供的世纪互联网络数据中心在最近推出了“全程责任”、“全冗余”的24×7客户服务、“一站式”投诉解决办法、“全程客户满足度监控”等一系列客户服务。遵循国际惯例,他们在国内率先推出了”服务品质协议”。
首创网络在获得了惠普、Alteron、Intel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全面技术支持与上海电信的硬件保障后,相继推出了互联网专业服务体系IPSG、“一站式”互联网解决方案,以及“网络法宝”等多种服务。并且,在此基础上,首创网络有限公司还通过与客户签订SLA(服务品质保证协议),以期“保证客户的利益最大化”。
当然,并非强调服务就意味着忘记基础工程。国内颇具实力的网通的总裁田溯宁一面效仿CISCO公司问他的部下“Are You Ready?”一面提出了公司的新策略:“‘E-基础设施’以光经济与专家效应为出发点,为在线中国准备一个平台,为新光纤工程做准备。我们要在全世界首次大规模、全网络使用IP/DWDM技术,使在两次光纤上全程十几个城市开通80G全IP通道。我们参与国际投资的竞争,我们在核心城市建设光纤到大楼,保证为用户提供提供点对点宽带应用,保证我们所有的网络经过城市战略建设数据中心,使之成为’专家效应’平台。我们的网络管理与组织结构,将专门设立为用户提供集中统一网管、计费、用户管理的职能,我们将不用投入研发新一代IPV6协议、网络安全协议、XML等技术,应用我们的E-基础设施就能为金融交易提供平台……”
田溯宁如此大举动的一个原因,实际上就是在问:我的IDC能否兑现承诺决定了更多用户的流向?我的机房安全预警系统能否覆盖用户所有的顾虑?它们能否具备多条冗余链路以应对不可预料的线路故障?我的公司能否针对不同行业的特定市场和特殊需求产生更为细化的IDC服务?我的IDC服务还能在什么层面上进一步深化增值服务?……
这些问题属于每个IDC提供商。
对于国内这些IDC企业而言,如果他们试图在进入WTO之前取得立足之地而不被后来的财大气粗的外国同行超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必然选择。问题的关键是,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气力在这样一段时期内不顾此失彼,而在与外国企业分庭抗礼的竞争之前,过早到来的IDC战国时代已经让大家进入了竞赛的短兵相接阶段。
收费变革
IDC必定要谈价格,这既是它的竞争力也是养活自己的养料。当前摆在IDC提供商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收费更合理?收费把握在一个怎样的尺度上能既维护了自己又吸引了客户?
当前的尺度有两个,一个是以往沿用的按租用的带宽固定收月租费,一种是世纪互联首先实施的根据实际数据流量收费。
而对于多数IDC提供商而言,固定收月租费更为稳妥。现在的局面是租用IDC的网站都属于财大气粗型的,网站本身的流量大,单独享受带宽和服务相比斤斤计较的价格更为重要,而且这已经成为了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收费方式。
世纪互联认为带宽计费模式并不是什么首创,国外一开始就是用这种价格模式,它是经过市场试验的,计价的程序和方式都有标准,用多少带宽花多少钱原则上是一个合理的价格模式。“国内的价格模式是按端口定价,在现在的情况下肯定会更赚钱,但实际上造成了IDC运营商的成长和客户的成长成反比、客户带宽用得越少你越赚钱,用得越多你越不赚钱,IDC运营商不希望客户做大,而希望小客户很多,如此一来,和客户的利益不一致,那么对双方都不合理。”世纪互联的相关人士说的很有把握。
世纪互联的确不是心血来潮,新的收费方式得到了包括新浪、网易等门户的认可,以至于它的3号机房已经爆满。新浪的相关人士表示:“这样世纪互联承担起全部的带宽冗余责任,我们可以享用世纪互联的全部带宽资源而只需要为自己使用的部分付费,这样我们在业务增长幅度和资源购买费用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获得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新的泡沫?
虽然每一个行业的诞生都意味着相应数家甚至数十家企业的投入,但IDC在中国的突然火爆,与之前的ISP热、门户热、电子商务热相互映照,自然让人产生怀疑:投身IDC究竟是这些企业迫不得已下的权宜之计,还是公司对于未来的把握?
也就是说,IDC是不是国内IT业新的泡沫?
这种怀疑不无道理:ISP可以借助自己的原有资源转型为IDC;电信运营商可以凭借自己独一无二的资源实力提供IDC服务;IT系统集成商能够依靠技术优势建立IDC;地产商有做IDC的资本优势;还有企业没有数据中心没有机房也要做IDC……IDC遍地开花,大家都懂IDC了吗?大量投入的背后或许正掩藏着急功近利的风气。
虽然有国外IDC的建设经验证明,一般的IDC企业在2-3年内就能够收回投资。但这个数据并不具备横向比较的说服力:中国的互联网形式还不足以和4年前的美国互联网市场相比较,而IDC发展的一个基本制衡就是必须与网站数目成正比。当下中国的IDC几乎已经超过了需求的两倍,而由于网站还没有彻底走出低谷,IDC市场必定受到牵连,IDC企业们接二连三的多期工程何时能收回成本呢?
和网站不同的是,IDC各家企业的业务几乎都是重合的,那么,这个行业必定受三四律影响:三家左右的公司占据市场的40%左右分额,其他的小公司虽然也有市场,但作为一个需要不断大兴土木的产业,没有规模根本不能产生效益,那这些小公司只能成为“看不见的手”指挥下的冤魂。
“有钱就做IDC”,在仅仅拥有资本就投身于IDC行业的情况下,每家公司都应该估量一下自己究竟能够筑起多高的门槛?
数据备份
预计到2004年,整个中国IDC市场将有7.01亿美元的收入。
建设数据中心每平米需投入大约3000美元,一次进行几千平米的建设,所需上亿。
电信运营商自然可以做IDC;ISP也可以借助原有资源转型为IDC; IT系统集成商则能够依靠技术优势做IDC;地产商有做IDC的资本优势;还有企业因为没有数据中心没有机房也要做IDC……
摘自《中国计算机报》
中国IDC:有泡沫可挤 何时雄起?
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媒体的连篇累牍的关于IDC的报道,以及 IDC本身的超常规发展更不禁让业内人士惊呼“过热”,有“泡沫”可挤。显然,有识之士已经在思考中国IDC的健康良性发展之路。
替IDC们担忧
伴随着Internet热兴起的IDC,诞生之初就与WEB网站、电子商务、企业上网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为这些应用提供了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服务器托管和租赁、虚拟主机、增值业务等服务。IDC的本质也正是以稳定可靠的带宽、接入和安全可靠的机房环境以及专业化的服务来降低企业信息化的成本,IDC在企业的产业链中扮演着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形成高效率、低成本的企业信息化的一环。不容置疑,企业是IDC最大的客户,而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浪潮则是IDC最大的舞台。我国各类企业以千万计,他们的信息化最终都离不了IDC。从这个意义上说,IDC的前途确实一片光明。
Frost&Sullivan研究就表明,在2000年,中国IDC市场规模约为1.2亿美元,预测到2005年,将达到7亿美元。从2000年到2005年间,中国IDC市场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达42.3%。
然而,这并不意味IDC们可以坐享其成,等待企业信息化的丰收。一是任何行业都有着内部竞争的问题,二是在目前企业信息化大潮并未到来而眼见要到来的更替时期,一种普遍的盲目乐观情绪暗暗滋长,导致许多IDC在作法上有所偏差。
“快上大干”的IDC似乎引发新一轮的资本浪费,但这只是表面上的问题。更可怕的是大量的、低层次的重复建设。许多IDC只是提供最简单的机房、接入,根本就谈不上技术与解决方案的定制、专业化的服务。有人笑言,房地产商最方便做IDC,因为房子是现成空着的!笑话之外,让人担忧。
担忧之一,低层次的重复必然导致恶性竞争。IDC行业中冒头的“价格战”就是一例。有些IDC的价格低出同行30%以上,而免费试用期也从一个月拉到三个月,有的甚至还推出三个月以上的免费时间试用,甚至有的已经接近向电信租用带宽的费用。“价格战”已经伤害到了IDC的良性发展;
担忧之二,期望以价格拉拢客户,却视客户的真正需要为无物。这只会让客户越来越远离IDC。道理很明显,企业并非简单地托管主机,有了一个WEB网站就心满意足,他更关心他的数据安全、数据挖掘甚至与内部信息系统的融合。而这些决不是低层次的IDC所能办到的。中国进入WTO之后,熟悉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外IDC必定要杀入中国,难道要国内的企业不得不求助他们吗?
摘自《新华网》
电信级IP QoS的研究
2003年07月14日 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 杨明川 谭国权
摘要 在网络发展和业务应用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电信级IP QoS作为实现多业务网络的关键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针对电信级IP QoS的相关问题,包括电信级IP QoS的必要性、研究和应用的现状、电信级IP QoS的框架模型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对IP QoS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电信级IP QoS 区分服务 集成服务 SLA
1.介绍
近年来,随着用IP技术构建多业务综合网络成为网络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建设电信级的IP网络得到了业界,特别是运营商的广泛重视。
所谓电信级IP网络,我们认为至少包含几层含义:一是该网络必须以IP为核心技术构建,满足IP的基本特征;二是该网络能够支撑传统的电信业务,特别是话音业务和视讯业务;三是该网络能够满足电信运营的要求,即具有可管理性、可运营性。
电信级IP网络的核心问题是服务质量(QoS)问题。即电信级IP QoS问题。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对电信级IP QoS进行分析:1)IP QoS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采用IP QoS支撑电信业务?2)IP QoS的现状如何,即目前对IP QoS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能否满足业务需求;3)设计电信级IP QoS的思路,即电信级IP QoS应该满足哪些要求,达到什么目标;4)电信级IP QoS的发展趋势。
2.电信级IP QoS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IP网络在提供QoS方面有明显的困难。因此,为什么仍然要采用IP技术来承载电信业务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如果缺乏这个前提,那么研究电信级IP QoS就没有必要。
事实上,以Internet为代表的IP网络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在数据传输方面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目前,Internet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传输网络,其规模已经超过了传统的电话网。Internet能够有如此巨大的发展,IP作为其核心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其他网络技术相比,IP具有许多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IP网络在设计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应用对网络的依赖性。这一点主要通过无连接、每包路由、尽力服务这几个方面来体现。也就是说,IP网络的架构是建立对网络不信任的的基础上的,IP的应用主要依靠终端的智能来实现(其他网络,包括TMD、ATM网都建立在一个复杂的、精细控制的网络层上)。这个设计有许多优点:第一,IP具有网络兼容性,实际上,IP对网络没有太多的要求,因此,各种网络传输技术都能够被包容到IP上;第二,IP网络具有灵活性,IP网络在总体上呈现分布式管理和松散控制的特点,因此,局部网络的变化通常不会对整个网络带来太大的影响。这使得网络无论是在设计、规划和扩充方面都很灵活,而且,除了地址限制外,IP技术并没有对网络的规模造成瓶颈;第三,丰富的应用和强大的应用扩展能力,这一点在Internet上体现的非常明显,除了早期的FTP、Telnet等应用外,Web、电子商务、多媒体、P2P等应用不断涌现,层出不穷。应用是Internet发展的最大动力。从技术上说,IP为各种应用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因为IP对网络很少有依赖性,在实现上,网络只要提供可达性即可(这一点仅需要正确的配置IP地址即可)。所有的复杂性和功能都可以在终端系统上实现。IP的这个特点为IP带来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在基于数据传输的应用方面。
但是,IP的这种设计原则在提供服务质量保证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QoS问题成为目前IP面临的最重要、最复杂的问题之一。QoS问题集中反映在不能很好的传输实时媒体流,特别是:1)IP无连接每包路由方式和实时媒体流不适应,实时媒体流需要能够确保资源的固定路经;2)IP网络尽力而为的服务方式与实时媒体流不适应。实时业务对资源的持续要求必须通过和其他流量的有效区分来保证;3)IP网络松散的管理方式不适应实时业务,因为实时业务需要端到端的服务保证,而普通的IP网络通常以域为单位进行管理,不同的域有不同的管理策略甚至网络结构。端到端的管理很难实现。
尽管在支持有服务质量保证的实时媒体流传输方面有巨大的困难,但是IP仍然被认为是未来承载该类应用甚至业务(这里业务可以简单的被理解为可管理、可运营的应用)的主流技术和发展趋势。主要的原因包括几点:
1)最根本的原因还是IP在应用开发和应用提供能力方面的优点,丰富的应用功能在一个以业务为主要驱动力的时代将是主要的要求;
2)网络的灵活性,IP在网络方面的灵活性是应用得以迅速开展的必要条件,最明显的例子是基于H.323的视频会议和基于H.320的视频会议系统,前者是基于IP的,后者是基于电路交换系统的。H.323系统在组网方面的灵活性是它全面取代H.320系统成为主导系统的重要因素;
3)Internet,Internet最为全球最大的数据网络,无论是在用户数量,网络覆盖程度,标准化程度,应用开发能力和用户接受程度方面占据了决定性的优势,作为事实上的标准,任何不与之兼容的技术都会在业务开发、业务拓展等方面遇到巨大的困难。
4)相关网络技术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IP的不足,随着传输和接入技术的发展,以前制约IP的一些问题,例如带宽问题,路由器瓶颈问题都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这为IP支持传统上根本无法支持的实时多媒体应用带来了转机。目前骨干网络的带宽已经非常充足,而接入网的带宽瓶颈也因为xDSL、宽带接入等技术得到部分解决。路由器的性能越来越强大(接口速率已经远远超过ATM机的接口速率)。而且地址问题也因为IPv6的出现有了解决的方法。
总之,根据以上的分析,在IP上承载实时流媒体类型的应用和业务的是发展的趋势,而且其需求越来越迫切。
3.IP QoS现状
其实,IP QoS的重要性在很早以前就被意识到了,对IP QoS的全面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然而,目前IP QoS的实际应用还远远不能满足业务的要求。本部分从两个方面讨论IP QoS的现状:一个是研究的现状,主要讨论现有的IP QoS体系结构;一个是网络应用的现状。
3.1.IP QoS架构
目前,IP QoS有两个主流的体系结构:集成服务(Intserv)和区分服务(Diffserv)。这两种体系结构都是针对完整的IP QoS解决方案,力求全面的解决服务质量问题。
集成服务的主要思想是模拟面向连接的电路交换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为此,集成服务通常采用面向流的资源预留协议(RSVP)在流传输路径上的每个节点为流预留并维护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RSVP在Intserv架构里面是一种QoS信令和资源管理的协议。集成服务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但是,由于IP网络本身是无连接的,在一个无连接网络上维护一个面向连接而且要求资源保证的通道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很大的复杂性。这些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每流状态的维护,网络的节点必须为每个流维护状态,包括每个流的识别、状态的更新、状态的建立等,当网络中流的数量大量增加时,会带来扩展性问题,并导致节点设备的复杂性;2)要求路径上的每个节点支持,作为一个端到端的模型,要求在传输路径上的每个节点都支持Intserv相关协议,这种要求与IP网络松散的组织架构和非集中式的运行模式是不相容的,这给Intserv的部署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随着IP QoS研究的发展,集成服务越来越被认为是不能满足IP QoS的要求。但是考虑到集成服务在性能方面的优势,许多人认为,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和其他的QoS机制结合,集成服务模型仍然具有竞争力。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降低集成服务模型的复杂性,提高其可扩展性上,例如,采用基于汇聚流的集成服务、改进的RSVP、以及和区分服务结合等。
区分服务采用了和集成服务完全不同的思想。区分服务把提高QoS可扩展性、降低实现的复杂性作为出发点。为此,区分服务并不要求获得绝对的质量保证,而是充分考虑了IP网络的特点,采用了基于流分类的会聚流处理方式。其基本思想是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网络中,通过适当的流分类和优先级处理,可以提供足够的质量保证。区分服务的基本方法包括几个方面:1)流量区分,根据流量的QoS需求和策略控制区分流量,并赋予一定的优先级;2)总量控制,在资源有限的网络中,必须对进入网络的总流量,特别是高优先级流量进行限制,通过带宽的冗余来保证质量;3)核心简化,在网络的核心,节点仅需要根据PHB(每跳行为)来处理流量,无需作复杂的控制;4)边界智能,因为边界节点的流量较少,在边界的复杂控制,包括分类,流量限制等不会导致扩展性问题。区分服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在复杂性和扩展性与性能上的折衷。其主要缺点是不能绝对保证质量,而且服务质量提供不是端到端的,而是限于一个区分服务域。但是,区分服务能够很好的与IP网络相适应,其可扩展性、实现的简单性、可操作性和可部署能力使得区分服务逐渐成为目前主流的IP QoS体系结构。目前,区分服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资源管理和提供动态资源调度的信令机制。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使用Bandwidth Broker(Internet2),TRM (ETSI TIPHONE),Bandwidth Manager(MSF)。另外一个问题是,如个通过资源管理协调多个区分服务域以实现端到端的服务质量。
在两种IP QoS的体系架构下,还有许多具体的QoS实现技术,包括:QoS路由、流量工程、拥塞控制、队列调度等。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3.2.IP QoS的应用现状
尽管IP QoS体系结构已经提出了很长时间,但是目前在实际的IP网络,特别是运营商网络上部署完整的IP QoS解决方案还很少。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现有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在性能、扩展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其次是部署的复杂性,在全网上部署QoS解决方案需要对整个网络进行调整和重新配置,尽管现有的设备一般都支持QoS能力,但是重新部署的复杂性很高,而且,这些方案的大规模运营的可靠性和实际效果尚需验证;最后,现有网络部署QoS的需求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IP网络的业务仍以数据业务为主,对QoS要求很高的实时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另一个是现有网络由于带宽增长等因素,对普通的业务能够提供很好的支持。
目前,随着实时的电信业务在IP网络上运营的要求的增加,以及IP QoS技术的日趋成熟,可以认为,在IP网络上部署QoS,至少是部分的分阶段部署QoS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下面,我们从网络结构的角度,对QoS的现状进行进一步分析。
(1)骨干网络的QoS
目前,随着传输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DWDM等技术的发展,使得骨干网络的带宽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带宽的增长为服务质量减轻了压力。一般认为,在骨干网络上,服务质量不是主要的问题。但是,随着网络流量的增加,特别是IP网络的路经不确定性和流量的突发行为,使得网络的流量具有较大的突发性和不均衡性。因此,仅仅依靠带宽还不足以提供服务质量。因此,在骨干网络中提供服务质量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流量工程,一种是部署区分服务模型。流量工程的部署比较简单,而且流量工程可以在多个层面尚进行,如传输层、MPLS层和IP层。目前,流量工程的实施一般都是静态手工实施或者半静态的实施,缺乏动态实时的进行流量工程的工具。因此,流量功能很难对短期突发行为进行调节。区分服务从长远来看具有更完整的QoS提供能力,通过和流量工程、MPLS等机制结合,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2)汇聚/接入网络的QoS
汇聚和接入网络的QoS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在汇聚层和接入层,一方面网络的带宽要小,另一方面网络的情况比较复杂。涉及多种技术,如以太网、ATM、FR等。一般,在这个层次采用区分服务的思想实现QoS。即通过流量分类和优先级处理。实际上,包括以太网、ATM、MPLS在内的多种网络技术都支持包的标记能力。这为包的区分和标记提供了基础。而网络设备,特别是接入设备一般都提供流量分类、标记和限制的能力。但是,受到设备、技术、管理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在该层次部署完整意义上的区分服务的并不多,尽管从技术上,在汇聚/接入网络部署区分服务模型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3)客户网络的QoS
客户网络指企业内部网络,包括小区网络。作为网络的终端部分,客户网络的QoS需求更多的是资源的服务质量管理,包括带宽管理、SLA监测等。客户网络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在承载网络没有或者缺乏服务质量提供能力的情况下,部分的实现QoS,特别是QoS管理能力。目前,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带宽管理设备。这些设备具有对应用级流量的识别、分析和策略处理能力,即可以实现内部的带宽管理(如流量限制、优先级队列),也可以和承载网的服务质量机制配合实现服务质量保证(如流量标记能力)。
4.电信级IP QoS的思路
4.1.电信级IP QoS的需求分析
为了支持电信级业务,电信级IP QoS不仅需要针对各种业务的服务质量保证能力,还需要针对业务流量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质量保证能力包括几个方面:1)针对不同业务提供多种类型质量保证。实时业务根据其业务流量的特性不同,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不同。例如视频点播类业务对带宽和吞吐率有较高的要求,而对延迟要求不高,视频会议和视频通讯对带宽和延迟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对于丢失率的要求相对较低,IP电话对延迟和丢失率都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对带宽的要求不高。这些不同的业务的不同要求需要网络提供多种类型服务质量。2)不同等级的服务质量,对于同一种类型的业务,根据用户的要求不同,可以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等级一般和服务质量提供的费用相关。
对流量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包括:1)能正确的识别(付费的)业务流量和非业务流量;2)对业务流量能够进行管理和计费,保证这些流量要求的服务质量和服务等级,并且能够对服务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和计费;3)保证不同的流量不会互相干扰,特别是非业务流量不会干扰业务流量;4)支持动态的资源调度能力,能够把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快速传递到网络的QoS提供机制上,实现动态的服务质量提供;5)支持基于服务质量的策略管理。
4.2.电信级IP QoS层次模型
电信级IP QoS的主要目的是支撑电信级业务。提供从业务需求到网络保证的机制。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将电信级IP QoS分为三层,如下图:
图1 电信级IP QoS层次模型
在图1的模型中,将IP QoS的实现分为三层:业务提供层、IP QoS管理层和网络承载层。其中,虚线箭头表示信息控制,实线表示物理连接。
业务提供层主要由业务服务器构成,业务服务器除了对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外,还实现对业务的管理。例如在一个视频会议系统中,可能包含MCU(多点处理单元)、GK(网守)和GW(网关)。IP QoS层主要负责对QoS提供进行管理,主要的作用是实现资源管理。主要由QoS管理设备构成。对IP QoS的管理可以分域,每个域有一个管理设备。管理设备接受来自业务层的QoS请求,然后对网络承载层设备进行资源调度和管理。网络承载层是一个物理的IP网络。
在图1的模型中,电信级IP QoS主要通过对网络的资源管理来实现。通过资源管理来实现电信级IP QoS本质上是对区分服务思想和架构的一种扩展和延伸,目的是满足电信级业务提供和管理的要求。
根据资源管理的粒度、手段和复杂性,以及和业务层的QoS请求交互机制的不同,这种模型可能有多种实现方式,有不同的性能和特点。
下面,我们就该资源管理和业务层QoS控制涉及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4.3.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包括资源控制、资源隔离、资源调度、资源状态监测和反馈、跨域资源管理等。在一个无连接、缺乏针对每个流的控制的IP网络上,资源(包括对链路带宽、流量等)的管理具有核心作用。实际上,通过对总体的资源的管理,而非针对每个流或者会话的精细控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IP的特点,发挥IP的优势,另一方面,近年来在网络传输技术方面的进展,包括MPLS、DWDM等技术的成熟和大量应用,为这种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具体的说,资源管理体现在几个方面:
(1)资源控制,即对使用的网络资源的限制,主要通过对流量的许可控制(CAC)实现,例如对不同类型的流量的限制、对流量的优先级控制等,资源的限制使得在网络(域)中,不同类型的流量具有合理的比例和分布。资源限制是提供QoS的基础,它基于一个基本的假设,即在网络轻载的情况下,IP可以达到满意的QoS性能。
(2)资源隔离主要保证不同的流量不会相互干扰,这种隔离可以通过设置流量优先级来实现,优先级主要确保低优先级的流量不会干扰高优先级的流量,但是反之不成立。另一种资源隔离手段是利用MPLS LSP进行隔离,不同业务和不同类型的流量承载在不同的LSP上,再有就是直接利用链路隔离,包括建立逻辑上独立的多个业务网络,不同的业务流量直接承载在不同的网络上。各种资源隔离的手段综合应用也是一种方法。
(3)资源调度主要是对资源进行分配和调度,例如资源的预留,另外,通过流量工程,QoS路由等手段可以使调节网络中流量的分布,达到资源调度的目的。
(4)资源的状态监测和反馈,主要作为资源管理的支撑手段,使得资源管理能够对整个网络的资源状态有清楚的了解。
(5)跨域的资源管理,目前的资源管理手段都是以域为单位了,而端到端的业务通常需要跨越多个网络域。这就需要不同的网络域的资源管理进行交互和协调(协商),共同实现端到端的跨网络的资源管理能力。目前,针对资源管理提出了许多方法,例如区分服务中的带宽代理(Bandwidth Broker)等。在资源管理的控制力度、可扩展性等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4.4.业务提供
业务提供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业务层和网络QoS管理层的接口问题,一是业务流量的管理问题,三是SLA提供和实现问题。这几个方面保证了业务的性能、可管理性和可运营性。
1)业务QoS需求到IP QoS网络资源提供的信令机制:在一个支持动态的QoS提供的IP网络上,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信令机制使得业务层的QoS需求能够转换为网络层的QoS资源提供是支持可管理的电信业务的核心问题。考虑到IP网络的特点,这种信令机制在实现上必须简单、可扩展,在控制粒度上也有别与其他的面向连接的网络,可能呈现粗粒度(可调)、半静态的特点。信令机制是当前QoS研究的难点,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讨论。
2)IP QoS对业务可管理性、可运营性的支持机制:包括的业务流量管理、业务流量计费等机制。在缺乏控制IP网络上,实现业务一级的可管理、可运营是非常困难的,包括对对业务流量和非业务流量的区分并提供资源保证,对业务流量的状态监测和故障排除,对业务流量的统计和计费等等。此外,为了增加网络的业务支持能力,还需要实现对非业务流量的网络资源使用限制,防止非业务流量的干扰。传统上,对Client-Server模式的IP应用的管理主要通过终端系统(服务器端)来实现,例如通过认证手段区分合法用户(流量),通过完成的服务来计费,但是对于提供网络传输服务(例如点到点的视频通讯)的提供商而言,业务流量的管理和计费必须通过网络层机制来实现。目前,可管理性主要通过增强网络的边界节点的智能性来实现。
3)IP QoS对SLA的支持,包括对不同等级的SLA提供能力,SLA性能监测机制,SLA相关的网络管理机制。针对目前竞争日益剧烈的市场环境,提供SLA成为各级运营商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从SLA提供的角度,IP QoS机制一方面提供了多等级的SLA能力,另一方面为SLA实现提供了网络保证。为了进一步支持SLA,IP QoS还需要提供足够的SLA监测机制,SLA相关的网络管理、运营机制。
5.电信级IP QoS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电信级IP QoS从本质上说可以看作是一种在性能和复杂性之间的折衷。这种折衷从设计思想的角度体现了两种网络设计方式的融合,一种方式是依赖一个可靠的、可控制网络来提供业务(传统电信网的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在一个不可靠的网络上依赖终端的智能性来提供业务(传统的IP的方式)。这两种网络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新的业务的要求,这两种技术都呈现了不足,网络融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的梦想。问题在于如何融合,或者说,如何折衷。
从电信级IP QoS的角度,这种融合和折衷的趋势可能体现在几个方面:
(1)基于IP,尽量保留IP的优良特性,特别是网络对简单性、组网方式的灵活性、业务开发的灵活性等;
(2)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引入针对业务提供的QoS信令机制或者控制机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和数据分离;
(3)通过资源的管理,而非针对每个会话的控制实现质量保证;
(4)融合当前的各种IP QoS技术和方案,根据不同的网络情况,在可扩展性、实现的复杂性、QoS性能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折衷。
电信级IP QoS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当前的解决方案都在不同的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根据业务的需求,结合网络的实际情况,不断融合新技术,实现一个可管理、可运营的电信级IP QoS架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宽带网络流媒体技术和应用
2003年06月11日 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 杨明川 解冲锋
摘要 流媒体技术是在数据网络上以流的方式传输多媒体信息的技术。近年来,随着宽带网络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驱动,流媒体技术和相关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认为是未来高速网络的主流应用之一。本文从流媒体的概念、流媒体应用类型、流媒体关键技术、流媒体的业务系统和运营模式等方面对流媒体技术和应用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 流媒体 媒体压缩/编码 应用层质量控制 内容传送网络 业务支撑系统
1 流媒体介绍
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指在数据网络上按时间先后次序传输和播放的连续音/视频数据流。以前人们在网络上观看电影或收听音乐时,必须先将整个影音文件下载并存储在本地计算机上,然后才可以观看。与传统的播放方式不同,流媒体在播放前并不下载整个文件,只将部分内容缓存,使流媒体数据流边传送边播放,这样就节省了下载等待时间和存储空间。流媒体数据流具有三个特点:连续性(Continuous)、实时性(Real-time)、时序性,即其数据流具有严格的前后时序关系。由于流媒体的这些特点,它已经成为在Internet上实时传输音/视频的主要方式。
本质上,流媒体技术是一种在数据网络上传递多媒体信息的技术。目前数据网络具有无连接、无确定路径、无质量保证的特点,给多媒体实时数据在数据网络上的传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流媒体技术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实现在数据网络上有效地传递多媒体信息流。
随着流媒体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媒体传输质量控制技术等的逐渐成熟,以及宽带网络的兴起,制约流媒体发展的主要障碍逐渐被打破,基于宽带网络的流媒体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宽带流媒体应用被一致认为是未来高速宽带网络的主流应用之一。各国在相应的高速网络研究计划中都把流媒体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例如Internet2 (I2)的应用研究组认为未来I2网络的杀手应用应该包括几个基本的属性:交互式合作环境;对远程资源的公共访问;构建网络计算和数据服务的支撑平台;用虚拟现实显示信息。在所有的这些应用中,I2的应用开发组认为数字视频能带来最广泛利益并能最广泛地应用I2能力,它可以覆盖从点播到远程的资源控制。数字视频可以看作是宽带流媒体应用的一个基本类型。我国的863高科技研究计划“高性能信息示范网络3Tnet”中,也明确提出要从宽带流媒体等典型业务入手,建立一个能适应Internet TV等媒体流实时传输的高性能、广域(城域)宽带演示验证网络3Tnet。
除了宽带网络外,流媒体技术还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其它网络,例如无线流媒体传输是3G网络的主要应用之一。在NGN网络中,流媒体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流媒体已经成为未来数据网络的一项关键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2 流媒体应用类型
流媒体应用可以根据传输模式、实时性、交互性粗略地分为多种类型。
传输模式主要是指流媒体传输是点到点的方式还是点到多点的方式。点到点的模式一般用单播(Unicast)传输来实现。点到多点的模式一般采用组播(Multicast)传输来实现,在网络不支持组播的时候,也可以用多个单播传输来实现。实时性是指视频内容源是否实时产生、采集和播放的,实时内容主要包括实况(Live)内容,视频会议节目内容等,而非实时内容指预先制作并存储好的媒体内容。交互性是指应用是否需要交互,即流媒体的传输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根据上述分类,常见的流媒体的应用主要有:
视频点播(VOD):这是最常见、最流行的流媒体应用类型。通常视频点播是对存储的非实时性内容以单播传输方式实现,除了控制信息外,视频点播通常不具有交互性。在具体实现上,视频点播可能具有更复杂的功能。例如,为了节约带宽,可以将多个相邻的点播要求合并成一个并以组播方式传输。
视频广播:视频广播可以看作是视频点播的扩展,它把节目源组织成频道,以广播的方式提供。用户通过加入频道收看预定好的节目。视频广播不具有交互性。
Internet TV:Internet TV在提供方式上类似视频广播,也是以频道的方式提供,但是Internet TV的功能更类似于一般的电视,其节目一般也是直接来自电视节目,通过实时的编码、压缩制作而成。Internet TV还可以实现实况转播,而且可以实现先进的多视角实况转播,特别是对于体育比赛,用户可以在不同的视角间切换,同时相关的评论、资料信息也可以同时传送到用户端的计算机上显示。
视频监视:通过安装在不同地点并且与网络连接的摄像头,视频监视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的监测。与传统的基于电视系统的监测不同,视频监测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以流媒体的形式传输,因此,更为方便灵活。视频监视也可以应用在个人领域,例如可以远程地监控家里的情况。
视频会议:视频会议可以是双方的,也可以是多方的。前者可以作为视频电话,视频流媒体信息可以以点到点的方式传送。多方的视频会议需要多点控制单元,需要以广播的方式传输。视频会议是典型的具有交互性的流媒体应用。
远程教学:远程教学目前应用也比较广泛,而且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前景。远程教学可以看作是前面多种应用类型的综合,在远程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模式,甚至混合的方式实现。例如可以采用点播的方式传送教学节目,以广播的方式实况广播老师上课,以会议的方式进行课堂交流等。远程教学以应用对象明确、内容丰富实用、运营模式成熟,成为目前商业上较为成功的流媒体应用。
交互游戏:需要通过流媒体的方式传递游戏场景的交互游戏近年来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它的一些应用,例如虚拟现实漫游等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总之,目前基于流媒体的应用非常多,发展非常快。丰富的流媒体应用对用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解决了制约流媒体的关键技术问题后,可以预料,流媒体应用必然会成为未来网络的主流应用。
3 流媒体关键技术问题
为了在数据网络上传输媒体流,流媒体技术需要解决从音/视频源的编码/解码、存储,到网络端的媒体服务、媒体流传输,到用户端的播放一系列问题。一个典型的媒体流传输流程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原始的音/视频流经过编码和压缩后,形成媒体文件存储后(直播的方式不需要文件存储),媒体服务器根据用户的请求把媒体文件(或者直播的媒体流)传递到用户端的媒体播放器。在媒体传输中间还可能需要代理服务器进行媒体内容的分发或转发。
为了实现较好质量的流媒体实时播放,需要考虑媒体流传输的所有环节。其中,影响传输质量的三个最关键的因素是:编码和压缩的性能和效率;媒体服务器的性能;媒体流传输的质量控制。
(1)编码/压缩的性能
影响音/视频流的压缩/编码性能的因素很多,首先是压缩效率。压缩效率要求在保证一定音/视频质量的前提下,媒体流的码流速率尽量低。其次是编码的冗余性和可靠性。与普通的多媒体文件压缩/编码不同的是,流媒体文件需要在网络上实时传输,因此必须考虑传输中数据丢失对解码质量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一些先进的编码技术,例如错误弹性编码(Error-Resilient Encoding):在编码中通过适当的控制使得发生数据丢失后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质量的影响。在Internet环境下,最典型的方法是多描述编码(MDC)。MDC把原始的视频序列压缩成多位流,每个流对应一种描述,都可以提供可接受的视觉质量。多个描述结合起来提供更好的质量。最后,媒体流的压缩/编码还需要考虑速率调节的能力,因为网络的拥塞状况是不断变化的,流媒体的编码必须能够适应网络速率的变化。一种方法是采用可扩展的层次编码,可扩展的压缩/编码生成多个子位流(Substream),其中一个位流是基本位流,它可以独立解码,输出粗糙质量的视频序列,其他的子位流则起质量增强的作用,所有的子位流一起还原出最好质量的视频序列。相应的,仅有部分的子位流(必须包含基本子位流)则输出的视频在图像的质量或者图像的分辨率、图像播放的帧速率上较差。当网络速率变化时,可以通过调节流输出的层次来控制码流的速率,从而适应网络速率的变化。
(2)服务器性能
随着流媒体规模的扩大,流媒体服务器的性能成为制约流媒体服务扩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流媒体服务器性能的关键指标是流输出能力和能同时支持的并发请求数量。影响流媒体服务器性能的因素很多,包括CPU能力,I/O总线,存储带宽等。通常,单个流媒体服务器的并发数都在几百以内,因此,为了具有更好的性能,目前的高性能流媒体服务器都采用大规模并行处理的结构,例如采用超立方体的结构将各个流媒体服务单元连接起来。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简单的PC集群的方式,这种方式下多个PC流媒体服务器用局域网连接,前端采用内容交换/负载均衡器将流媒体服务的请求分布到各个PC媒体服务单元。后一种方式性能较前一种方式低,但是成本很低,容易实现。
(3)媒体流传输的质量控制
这是制约流媒体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由于流媒体传输对网络带宽、延迟、丢失率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基于无连接的包交换IP网络对带宽资源和服务质量的控制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在IP网络上进行流媒体传输需要采用一些应用层的质量控制机制来解决传输中的问题。这些质量控制机制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最常用的方式是采用速率适应机制,基本的方法是通过一定的速率反馈机制,利用媒体流的速率层次编码能力,在媒体服务器端动态地调节流媒体的传输速率,保证客户端在网络可用带宽变化的时候也能够正常地收看流媒体内容。速率适应机制附以差错控制和冗余控制能够有效地保证流媒体的正常收看。目前流媒体的主流产品都具备应用层的速率适应能力。另外一种方法是采用内容分发网络(CDN),采用CDN传输流媒体的优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应用层的内容分发降低了主干网络的流媒体流量,并实现了基于应用层的组播仿真(即利用主机构建独立于网络层的逻辑组播树,并采用主机上的应用层软件进行组播转发)。第二是通过分布在网络边缘的流媒体服务器,避免了拥塞链路,提高了流媒体传输的性能和响应时间。最后,通过CDN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流媒体系统的扩展性,降低对每个流媒体服务器的性能要求。目前,利用CDN传输流媒体是大规模流媒体应用的发展趋势。
除了上面介绍的问题外,宽带流媒体应用还需要解决媒体同步控制、安全、数字版权管理(DRM)、媒体兼容性等,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4 流媒体业务系统
制约流媒体发展除了技术问题外,还有商业运营的问题。因为流媒体应用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流媒体的应用提供商必须能够赢利。因此,流媒体应用必须以适当的业务模式来开展,这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包括业务的支撑能力、业务的运营模式等。
从业务提供的角度,一个完整的流媒体业务系统应该至少包含三个部分的功能:
·业务功能提供,通过功能的实现和整合向用户提供完整的业务,例如对于远程教育应用,功能提供是指将流媒体的教学资源组织成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课程系列提供给用户;
·业务管理,业务管理包括用户管理、内容管理、认证、授权、记账、计费等;
·媒体内容传送,在承载网上有效地传送流媒体内容是业务提供的基础。
目前,网络上实际运行的流媒体业务系统一般都是小型的、用户范围比较狭窄的系统。这些系统也能支持上述的基本功能,但是这种小而全的模式有几个缺点:
·功能不完整、性能和扩展性较差。
·系统的规模有限,包括网络的规模和用户的规模。对于独立的流媒体应用而言,用户资源是独立的,用户需要单独地去发展。而网络的规模一般局限于小区或者城域范围。
·开发周期长,业务提供较慢。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开发周期长,业务提供慢,特别是新的业务开发和提供能力较弱。
·运行和维护的成本高,应用提供商需要独立负责所有的运行和维护。
·运营模式单一,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的变化,缺乏灵活性。对于需要利益回报的商业运营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宽带流媒体业务的大规模开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把业务管理和流媒体内容传输的功能从业务功能实现中独立出来,构成对宽带流媒体应用的支撑环境。支撑环境可以由独立的运营商运营,而应用提供商可以专注于业务功能实现。通过支撑环境开展宽带流媒体业务有很多优点。
对应用提供商而言,业务支撑环境的优点是:
·流媒体应用通过一个独立的支撑环境提供完整、强大的业务管理功能。
·应用的开发周期短,特别有利于新应用的开发。
·应用的运行和维护成本小。应用提供商仅需要进行部分业务的维护。
·支持大规模的应用。通过支撑环境提供的流传送能力,支持大规模、大范围的流媒体应用。
·共享的用户资源。由于支撑环境上所有应用的用户共用一个统一的业务平台,因此,每个应用可以通过共享拥有潜在的大容量、大范围的用户,降低了用户拓展的成本。如果支撑环境由网络运营商运营,则还同时拥有该网络运营商的所有用户的资源。
·支持多种运营模式,应用提供商可以根据市场要求和业务的特点选择多种运营模式,和支撑平台达成利润分账的多种模式。
对于用户而言,统一的支撑环境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例如用户仅需要一点认证就可以访问全部(授权的)业务,并完成相关的支付等工作。对于运营商而言,支撑环境是一个增值业务支撑平台,它本身也是一种面向应用提供商开展的业务。特别是对网络提供商而言,可以在提供基本的网络接入服务的同时,提供增值业务,提升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图2显示了一个宽带流媒体应用支撑环境的典型结构。
总之,独立的宽带流媒体业务支撑环境或者业务支撑平台对于克服现有系统的困难,支持高性能、可扩展的流媒体业务的开展具有很高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承接的863课题:“高性能信息示范网应用支撑环境开发内容和实施方案研究”正在对宽带流媒体业务支撑环境做相关的研究。
5 流媒体价值链和运营模式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宽带流媒体业务的价值链,如图3所示。
宽带流媒体业务价值链至少需要包括几个部分:应用提供商、内容开发商、业务支撑系统运营商、网络提供商、用户。其中,用户最终获得宽带流媒体应用业务,并为之付费。应用提供商是宽带流媒体业务的直接提供者,直接面对用户提供业务。内容提供商是流媒体内容资源的拥有者,负责节目的制作,包括流媒体文件的生成、编码、压缩。业务支撑系统运营商提供一个独立的可运营的管理和传输平台,为宽带流媒体应用提供支撑环境。网络提供商提供基本的承载网络。
在整个价值链系统中,不同提供商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同时扮演多个角色,从而构成不同的运营模式。例如,网络提供商可以同时作为流媒体业务支撑系统的运营商,因为由网络提供商来运营流媒体业务支撑系统有许多优点:首先是网络提供商拥有网络资源,这是构建大规模的应用系统必要的条件;其次,网络提供商拥有用户,特别是宽带接入的用户,这部分用户自然成为流媒体业务支撑系统的潜在用户;最后,通过构建流媒体业务支撑系统,网络提供商可以提高它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从而实现增值业务。内容提供商也可以和应用提供商整合,特别是目前的多数流媒体应用都是以内容为中心,例如VOD应用,远程教学应用等。因此,内容提供商可以直接融合应用提供商的角色,通过流媒体业务支撑系统的支撑向用户提供业务。
目前,流媒体业务的运营模式还在不断发展中,网络运营商、应用提供商、内容提供商都在不断寻求成熟的运营模式和合作模式。
1 总结
流媒体应用作为未来高速网络的主流应用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确。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在网络上收听在线音乐,收看在线电视和视频节目,甚至通过网络进行视频聊天等。
技术的进步和用户的需求促进了流媒体应用的迅速发展。早在1999年底结束的Streaming Media West’99展会中,Microsoft、Intel、Apple、Real Networks等公司就流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到2000年下半年,随着全球范围的因特网升温,宽带IP网不再是梦想,越来越多的网络运营商投入到新一轮宽带因特网的建设项目中。作为流媒体技术倡导发起者的美国Real Networks、Microsoft、Apple等公司几乎同时向世界宣布了他们最新的流媒体技术的宽带解决方案。在2002年,国内的流媒体应用,特别是视频点播、远程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随着流媒体应用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运营商也意识到流媒体业务中包含的商机,并纷纷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中国电信作为国内主要的电信运营商对流媒体技术和相关业务的开展也非常重视,并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
可以预计,宽带流媒体技术和应用必然会在未来的网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使用网络的方式。
信息技术产业拯救了韩国经济
今年3月,韩国总统金大中在听取情报通信部工作汇报时曾指出,去年韩国信息产业的出口额为38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5%,创造了106亿美元的贸易盈余,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产业的出口,韩国贸易必然要出现逆差,因此,“信息技术产业拯救了韩国的经济”。
韩国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表现如此出色,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和扎实地推进各项计划。韩国政府一直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将是一个先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金大中总统多次强调,韩国在工业化时代曾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知识经济时代,韩国必须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绝不能重韬覆辙。
早在1996年6月,韩国就制定了“促进信息化基本计划”,决定在2010年前分3个阶段推进这一计划,同时提出了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同年9月,政府又确定了达成目标的“促进信息化实施计划”。1999年,随着知识经济日益成为新的发展模式,韩国修改了“促进信息化基本计划”,发表了“网络韩国21世纪”的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是提前5年,在2005年完成超高速通信网的建设,以全面实现信息化。
这一努力收到了成效。2000年12月,韩国提前2年在全国144个主要地区铺设了超高速信息通信网。同时,政府还在去年制定了《关于缩小信息差距的法律》,制定了为期5年的“缩小信息差距综合计划”,对中小城市、农渔村和主妇、残疾人等实行免费的信息化教育。目前,全国已有800多万个家庭加入了超高速通信网,占全国家庭数的55.2%,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韩国1996年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CDMA(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的商业化服务。如今,韩国的移动通信用户超过3000万,普及率达到63%。2000年10月,韩国开始提供第三代移动通信“CDMA2000-1X”服务。与此同时,韩国从去年10月起开始在首都地区播送数字电视,并计划在2010年完全实现数字电视广播。
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韩国的信息技术产品和超高速因特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半导体、液晶显示器、移动通信终端机已成为韩国的主力出口商品。去年韩国手机出口达到100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9.6%,超高速因特网设备的出口为37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4%。韩国政府计划在2005年使手机的出口达到350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17.5%;使超高速因特网设备的出口在2006年达到100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14%。
为此,政府和企业积极推行针对不同国家的“差别化出口战略”和“全球化的韩国品牌战略”,重点进军中国、东南亚、中东及中南美洲市场。同时,大力开发软件,建立软硬件携手合作进军海外市场的体制,以提高出口竞争力。韩国还计划在今后5年中集中投资开发第四代移动通信、信息保护系统等核心技术,促使信息技术产业继续成为拉动韩国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动力。
即将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为韩国宣传“电子韩国”形象、促进信息技术产品出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情报通信部在4月22日发表的“IT产业与世界杯综合报告”宣布,将把世界杯赛变成“尖端IT技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演舞台”,向世界展示尖端技术产品,并利用高清晰度电视和三维立体电视向全世界转播比赛,展现韩国“IT世界杯”的风采。
(新华网 2002.05.13)
转载请注明:落伍老站长 » hostloc江湖之oneman主机商创业必阅资料-江湖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