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玩了十三年的摄影了,感觉这些年来摄影技术没提高多少,却越来越流于一个器材党。在坛子里看了几个摄友写的玩摄影器材的经历 ,手有些痒,干脆也把自己这十多年来的跌跌撞撞的器材之路说一说好了 。只是俺是个穷工薪族,兜里瘪,虽然这些年陆续玩了尼康、索尼、富士、奥林巴斯、佳能、松下等几个品牌的器材,但由于资金有限,除了索尼买的多些,其余品牌只是稍稍涉猎。 下面就按时间顺序说一说我玩的这几个品牌的器材 。
一、入门尼康
2008年买的人生第一台单反—-尼康D80,当时此机器行将退市,我买的基本是最低价,崭新的行货。没有选择佳能的机器是因为我以前用过单位的佳能400D和配套的18-55套头,佳能中低端单反的做工和成像效果给我留下了非常糟糕的印象,所以后来一直对佳能品牌不以为然。相比之下,尼康机器向来以做工好闻名。而且,当时我有个西安摄友买的就是D80,令我很是羡慕。
最后还是入了尼康D80,刚买那几天恨不得睡觉都抱着这机器,激动啊! 同时配套买的镜头是 尼康50/1.4D。这个镜头是我在尼康门下买的三个镜头里成像最好的,大光圈,清晰锐利,色彩也好,还有一定的虚化效果,这个镜头使我认识到了定焦的威力。
这时当初发售时间不长的AF-S DX 16-85mm f/3.5-5.6G ED VR镜头进入我的视野,看了一个“告别狗头时代”的评测,里面对此头很是推崇,甚至说其锐度超过17-55……,于是咬牙入了一个行货的16-85,但用了以后感觉并没有评测说的那么好啊,拍近处感觉还算比较锐,但一拍远处的景色就总感觉像隔一层薄雾似的,后期必须进行加强对比度,调色等等,这时才感到评测是靠不住的。后来在网上看了一篇文章,说16-85用在D90 D300等后出的机身上效果比较好,D80机身有点老,所以对新出的镜头支持的不好。
没办法,对付用吧,反正比套头强。



尼康D80 这一机三镜我 用了5年,一直用到2013年。现在看来是我一套配置用的时间最长的,最主要原因还是那时太穷,四五千元的镜头买都很吃力。后来我更换配置的时间就变短了,最短的一次,一套系统只用了不到1个月………. 对于尼康这个品牌,我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可能就是因为这是我用过的第一个单反品牌吧!
二、在各品牌中傍徨
用了几年之后,对D80渐渐不太满意,此机也算是一代经典,它属于高级点的入门机,是尼康最后一代使用CCD的单反,低感画质很好,但缺点也很明显,最突出的是高感很差,连800都不怎么放心用,还有就是对焦能力不行,光稍暗点就来回拉风箱。还有就是由于机身是2006年出的,比较老,功能太少,连清洗CCD功能都没有。还有就是缺一个恒定大光圈的标变,出片素质不行。(其实是我的技术不行)






由于D600存在掉渣问题,直接被我PASS,所以我专门研究6D。





我开始当然也很惊喜,但研究了一番,发现问题不少。
A7和A7R本身看上去倒还小巧,可是再看看镜头就不行了:为配合A7和A7R,索尼同时发布了5款全画幅微单镜头,其中两款定焦,三款变焦。















缺点是成像和高感都要比DF略差,目前可用的镜头也不多,只有55/1.8ZA差不多,那个35/1.4ZA太贵也太大,不喜欢,35/2.8光圈还太小。




































35mm定焦我一向很重视,当初刚玩E口半幅时我就对E口那个仅有的两个ZA镜头之一的24/1.8垂涎三尺,它不仅有小蓝标,最难得的是它的最近对焦距离只有16mm,我似乎还没听说哪个镜头比这更近,简直顶个微距了。但是当时嫌贵,还是没有入手。
现在玩全幅了,当然得有个35mm的好定焦。但一研究我发现A口原厂还真没有合适的35mm定焦,索尼原 厂有个从美能达时代继承下来的35/1.4G,个头不大,二手价格也不算太贵,但由于设计年头较久,锐度较差,全开根本不行,而我很看重锐度,所以一直没敢买。
各位看到这里肯定会说,不是还有个著名的适马那个35/1.4art吗? 不错,35/1.4art很有名气,成像不错,价格也不贵,也有A口版本,但第一是容易跑焦,第二是体积重量有点偏大,实在不喜欢。
那天我忽然想起腾龙去年发布过一个35/1.8VC镜头,好像有索尼卡口的,我赶紧在网上查了一下参数:这个镜头虽然才最大1.8光圈,但体积小巧,不到500g的份量,20mm的最近对焦距离,看了几家评测反映都不错,甚至说锐度不次于适马35/1.4art。
看来腾龙这个头值得买。可是我在淘宝找来找去,几乎都是尼康、佳能两种卡口,都没有 索尼卡口, 连腾龙旗舰店问了都没有卖的,看来索尼用户A口用户太少,商家都不爱进货。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天晚上我又在淘宝首页输入关键词,搜索起腾龙35/1.8,没看几个,在第一页看到有个叫超炫数码的店上显示有索尼卡口的腾龙35/1.8!,我虽然兴奋,但也还冷静,因为以前也碰到过这种情况,虽然写了有实际却没有,打开旺旺,一点这个卖家,原来我上次问过这家,上次说没有,我马上开口问卖家,这次居然肯定地说有! 我高兴坏了,赶紧下单买了一个,价格也合适,刚刚有160元优惠,才3180元。
试拍一下,全开成像就很锐利,而且由于最近对焦距离只有20mm,虚化很不错,我很喜欢这个镜头。
有了35/1.8、50/1.4、135/1.8,定焦我还缺啥呢? 答案是微距。
A口的微距情况和35mm焦段很像,索尼有个从美能达时代继承下来的百微,但据网上摄友反映,该镜头对焦不行,总拉风箱,所以我就不想买了。 那么就研究大名鼎鼎的腾龙90微吧!
当时最新一代(第十代)腾龙90微(F017) 已经上市了一段时间,虽然有索尼卡口版本但是 非常不好找,由于索尼A口用户少,商家都不爱进货,我在网上了解到新90微F 017和上一代的F004光学结构完全一样,就是改进了对焦和密封,换了个壳子,比老版本漂亮多了,但老版本要便宜至少1000多,要不找找F004版本吧!在淘宝找半天,非常悲催,连F004也找不到索尼卡口,我想了想,又转到很久不上的蜂鸟二手市场碰运气,蜂鸟二手从前是买卖二手摄影器材的最主要场所,但由于近几年淘宝闲鱼的崛起,缺乏配套网上交易系统的蜂鸟二手市场逐渐衰落了,现在已经很少有个人在上面出镜头了,都转战闲鱼了。 我输入搜索关键词,一点搜索键,兴奋地发现有个卖家出售腾龙90微F004,还有淘宝链接,我转过去一看,是个北京的二手店,如果是别的镜头我肯定放弃,因为都说北京的二手店不靠谱,但这个版本镜头实在太难找了,网上索尼卡口二手腾龙90微本就极少,碰到的几个也基本都是第八代没有超声波马达的,这个售价也很理想,才2300元,而且看照片很新,于是我马上买了下来。
腾龙90微(F004)用了几次,作为抚摸党的我,总觉得这个版本塑料感太强,而且遮光罩呈喇叭状,不好看,于是就又动了换F017的心思。可是淘宝上几乎根本找不到卖这个镜头索尼卡口的店家—–因为索尼A口的用户太少,不值得上货。2017年10月末的一天,我在淘宝一家搞海外代购的店里询问是否有腾龙90微(F017)索尼卡口,店家回答说可以代购,就是价格要贵点,我问价格,他查了一下告诉我该镜头索尼卡口在日本卖3700元人民币,如果从那代购回来到我手上大概得加300元,总价4000元,我同意了,于是下单购买。于是大约十天之后,腾龙90微(F017)到手了。腾龙90微确实不愧名声在外,成像锐利无比,而且自动对焦也很快速,完全不存在有的微距镜头自动对焦费劲犹豫的情况。我很喜欢。
等了半年,索尼A99M2也没降多少钱,我终于失去了耐心,2017年8月,我一咬牙花1.79万元从淘宝上一家北京的网店入手了A99M2,这是我有生以来买的最贵的一台相机。
刚买完,我就带着A99M2+24-70/2.8ZA来到千山无量观,拍下了下面的照片
放大后的效果令我很是震撼:放大到100%后,细节仍然非常清晰,这是以前玩半幅相机做不到的。我初步感受到了高像素的魅力。
出于对鱼眼镜头的好奇,我还下手从网上买了美能达的16/2.8鱼眼镜头
但是,我显然低估了这鱼眼镜头的驾驭难度,一直掌握不好,没拍出来一张象样的片。
前面我提过,美能达有两大神器:一个是我已经在手的业界唯一自动对焦折返镜头500R,另一个就是135 F2.8[T4.5] STF ,对这镜头的评价网上两极分化:喜欢者将其捧为上古神器,说它柔美的焦外简直无以伦比,极尽赞美之能事;不屑者认为它根本没那么神奇,结构很简单,完全不值那些钱,它的名声完全是吹嘘出来的。
这镜头我早就知道,对它也颇好奇,但由于它是手动对焦,而我对手动镜头一直敬而远之,所以一直没有买。

八、 为了减负,退出A口全幅
索尼A口系统我玩了一年半多,渐渐的,我背相机出门次数越来越少:因为太沉了—-A99M2机身含电池就将近900g,24-70/2.8ZA 955g ,两个加一起超过3.6斤,这还是标准变焦镜头,就连那个著名的毒镜135/1.8这个定焦头都超过900g。至于70-200/2.8就更不用说了,光镜头本身就1400多g,手端一会儿就酸了,这个大白炮从买来我一共就拿出去过3次!
如果一套相机系统你都不爱往外背,还谈什么摄影呢?
沉重的A口系统已经严重影响了我摄影的热情。
我发现我几乎一直在追求画质和追求轻便这两个诉求之间来回摇摆。
对相机重量的承受力因人而异,有的人身上背好几个全幅相机加镜头都不嫌累,但我显然不属于那种人,我是个对重量很敏感的人,所以我不适合沉重的摄影系统,哪怕它画质非常好。
在2018年夏天,我感到自己对A口系统的沉重分量越来越难以忍受,终于,有一天晚上躺在床上,我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放弃A口全幅。
我把2个相机和11个镜头陆续放在闲鱼出售,最先卖出的是我A99M2,当时我挂上去的时候,全闲鱼只有我这1台,很快便被一个外地摄友以1.5万元买走了,然后大三元被一个外地摄友打包以1.5万一起买走了, A992加这三只大三元镜头我一买一卖就损失了六千元。
除了较便宜的三个镜头(16/2.8鱼眼、730G、500R)其余每个镜头几乎都让我损失超过1000元,最终我一年半多的的A口之旅让我损失超过1.3万元。我当初真没想到,这A口镜头价格竟然在A99M2发布后仍然持续下跌,原因就是大家都看得出来索尼要放弃A 口 。其实我心里也很清楚,但就是贪图A口二手镜头相对便宜的价格(其实也只是相对E口便宜),而且觉得就算索尼不再更新A口机身,A99M2玩到退休也够了。 真是惨痛的教训啊! 一个面临衰亡的卡口真的不值得投资。 大举投资索尼A口全幅是我在摄影经历中最大的失误。
九、短暂的富士之旅
灭门索尼 A口之后,我手里仅剩下索尼半幅微单a6300加上16-70和10-18两个镜头。我开始思考下一步用什么系统?
这套索尼半幅设备至少目前是不想出掉的,因为它们我觉得旅行摄影很合适。但是说到画质,索尼半幅系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我给自己定了个原则,就是未来的系统首先必须要轻便,在轻便的基础上,要有较好的画质,由于刚退出全幅,对全幅还是心有余悸,所以只想考虑半幅及以下微单。这时我在本论坛看到了zigzaghs摄友写的那篇文章《我为什么由全幅升级截幅?富士X-T2心得分享》,看了很受鼓舞:原来吾道不孤啊!其实前面我也说过,富士微单我早就考虑过,当初也差点就入了,它在半幅及以下的系统里公认是画质最好的,现在我既然已经没有了全幅的负担为什么不能玩一玩呢,看看到底怎么样?
考虑到富士系统价格偏贵,所以我想买二手。机身嘛,想先弄个便宜的玩玩,觉得好再上高端机身—–我比较喜欢XT一位数系列,外观很漂亮,尤其是碳晶灰。。初步机身选定xt20,于是,镜头嘛 ,肯定要上最经典的三个定焦: 23/1.4、35/1.4、56/1.2,我琢磨富士现在没有太理想的变焦,特别是标变:16-55/2.8居然600多g,对半幅来说太大太重,18-55/2.8-4虽然够小巧,但焦段太短。所以我的想法是画质靠富士定焦,旅游还是用索尼半幅。
于是,刚卖完A99M2和大三元的8月初,我开始在闲鱼上搜索富士设备。 那天运气真的很好,1天之内,23/1.4、35/1.4、56/1.2三个镜头都找到了合适的,分别是三个外地个人卖家, 品相都很新,价格比全新的便宜1000左右 。但XT20尚未遇到品相好的卖家 。我有点犹豫,买吧 ,没有机身试验;等待吧,怕这三个镜头被别人买去,说实话找到品相好的镜头也不只是那么容易,这次是运气好 。我最后决定,冒一下险,下单买了三个镜头。
23/1.4
35/1.4
56/1.2
三个镜头中,35/1.4略微有点使用痕迹,但没有掉漆磕碰,至于23/1.4和56/1.2的外观完全跟全新的一样,全都是金属镜身,金属对焦环,金属感很强,三个镜头都有光圈环,我试验拨了一下,段位都很清晰,感觉还是不错的。就是那个23/1.4用的莲花罩长得太丑也太大,35/1.4的方形遮光罩倒是挺漂亮,但拧上之后,无法改善镜头盖,好看还方便的是56/1.2的,是直筒的。
过了将近一周,我终于在闲鱼上 一个外地摄友卖的 银色 XT20挺新,只在军舰头部有一点极其轻微磨损,还带了一套自己配的手柄,还有一个指柄,不到4000元 ,马上下单买了。
分别与三个镜头连接试验了一下,我发现XT20的机身体积确实很小巧,只有35/1.4与它的大小挺般配,23/1.4和56/1.2这两头体积稍大一些,配XT20明显头重脚轻,幸亏卖家赠送了个手柄,否则就更难受了。 老实说,23/1.4和35/1.4直到卖出基本没拍啥,但用56/1.2拍了一次人像,此镜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成像可以说非常出色,不次于全幅大光圈定焦 。
我原来是想最终买个XT2 作为高端机的,虽然早就有XT3即将发布的消息,但我一直不习惯买首发的设备,一般都是等至少1年之后,价格稳定再说。 9月7日XT3发布了,公布的参数令我怦然心动:相比XT3,它的像素增加到2600万,而且采用的是背照式传感器,估计高感肯定有所提升;对焦点从91各增加到425个 ,想必对焦性能会大幅提升。以前富士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对焦性能较差,这次增加这么多对焦点,应该与索尼等品牌拉近距离了。 而且首发价格是9790元,比当初XT2首发时便宜。我犹豫了几天,最终决定干脆买XT3。10月末,我从闲鱼找到一个四川卖家,银色XT3要价8800元,于是下手弄了一台。 在这之前,我把XT20以买入价差不多的价格出售了。
买到手以后,可以说爱不释手,因为这机器简直太漂亮了,是我有生以来用过的颜值最高的一台相机。
试验了一下,对焦能力,确实明显强于XT20,机身要比XT20大一些,这回安上三个定焦都比较搭了 。但由于我没给它配外加手柄 ,这机器的握持感较差,因为设计者为了颜值 ,将手柄处突起设计得太小,导致单手握持很不舒服,根本握不紧,有点接近于捏的感觉。
过了几天,考虑到缺乏长焦(我发现, 我这人就爱用长焦)我又从闲鱼买了只富士55-200。这头是和18-55搭配的,虽然不是什么高端头,但做工还是不错的,也是金属镜身。
用这套富士系统到公园里拍了几次照片,回去放到到100% 时总感觉相对A99M2拍的片子那种纤毫毕现的感觉差了不少,毕竟这才2600像素,我可能是被高像素惯坏了。俗话说从简入奢易,从奢入简难啊!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富士的色彩初看挺惊艳,时间稍长就感觉味道不太对,那种色彩太假,有种俗艳的感觉,尤其是对蓝色的体现感觉太怪了。 所以我又怀念起高像素,用了XT3不到一个月,我就腻歪了,于是果断决定出掉富士所有设备。
在闲鱼挂出卖掉时 ,出个小插曲: 我的XT3和23/1.4、35/1.4、56/1.2都被一个深圳的非常爽快的买家买去了,但是他试用时发现,23/1.4的光圈环有问题,就是当拨到小光圈时自动跳回大光圈,因为我都是用的大光圈所以没发现,他发到上海修理花了300元,我给他报了。
十、试水M43,入手奥林巴斯
其实,在玩富士的同时,我就入手了奥林巴斯 。
我对M43系统一直非常好奇,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这是个很有玩头的系统,它有松下和奥林巴斯两个品牌经营这个卡口,最大特点是镜头群非常丰富,是所有无反品牌里最多的,第一台无反相机就是松下制造的 。而且颇有很多小巧精致的镜头,当然后来奥林巴斯搞个头笨重的pro镜头那是后话了。
小巧的可更换镜头相机系统对我有致命的吸引力,所以我对M43一直很关注,经常去看他们的论坛。 最M43系统最大的疑虑,就是画质,因为M43的底太小,仅比1寸底大一点,带来的问题是:高感悲剧,虚化悲剧。
但M43也具备别的系统没有的长处:就是由于传感器转化系数是2倍,所以很利于赚长焦,比如M43系统300mm焦距镜头的视野相当于全幅系统600mm镜头的视野,这样使用M43系统拍长焦就要轻便得多。
因此,我的想法是M43系统不宜作为主力摄影系统,但很适合配长焦镜头,作为轻便长焦系统很适合。
当时,我入手富士系统以后,由于富士没有合适的超长焦镜头(有个100-400镜头重达1375g,跟一个全幅70-200/2.8镜头一样重,价格1万好几,俺买不起,也扛不动),所以我决定先买个便宜的的M43机身,玩玩长焦。
选来选去,选定了奥林巴斯em5 mark2,这个机身属于中端机型,第一外形漂亮,第二价格相对便宜,闲鱼而收不到3000元,第三,还有五轴防抖。 松下的同样级别机型GX9外形也不错,但刚出来不久,价格太贵将近5000元。
松下GX9
在闲鱼上搜了一番,找到一个天津卖家银色em5mark2成色非常新,几乎没有使用痕迹,而且还赠送一个手柄,一级块副厂电池,2900元,赶紧拿下了。镜头选哪个呢?想了想?先买个最小巧的恒定2.8光圈长焦:松下35-100/2.8玩玩吧,同样在闲鱼,3500元拿下一个成色98新的松下35-100/2.8。
em5 mark2
em5mark2的外形真是太漂亮了,我喜欢极了,它比XT20好看,比XT3更小巧。整体做工,各个键和转轮的手感都不错,握持一下,别说,还真的加上这个赠送的手柄才得劲,菜单真的如同传说中的设计的很烂,字体还很小,整体分布不合理,到里面找什么功能半天找不到。我注意到它的最高快门速度是1/8000,这是高端机的配置,这一点比俺的索尼6300强多了。em5mark2菜单里的功能很多,索尼6300有的功能它都有,而且还要更多。
松下35-100/2.8这个镜头外形漂亮,做工也很不错,关键是它实在太小巧了–你能想象么:一个等效全幅70-200的2.8恒定光圈镜头居然一只手就能掌握? 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用它试拍小区里的花,我发现虚化能力非常有限,这才感到M43的2.8和全幅的2.8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虚化能力照全幅相差太多,这个35-100的最长焦距也严重偏短,所以我很快就把它卖掉了。
M43系统我买的第二个镜头是大名鼎鼎的空气切割机75/1.8,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M43系统成像最好的镜头,当然现在已经不是了,奥巴和松下后出的几个光圈1.2的镜头据说锐度已经超过它,但是它便宜啊!全新的才3000元出头,而且据说做工也很棒,全金属的,体积也足够小巧。
我这回在淘宝花3250元 买了个全新的奥林巴斯75/1.8银色款。 到货后,发现奥巴镜头的包装实在太垃圾,这么好的镜头不要说皮套,连个布袋子都没给,而且纸壳盒里都没有配防震泡沫,如同传说中一样:没有给配遮光罩:我去,奥林巴斯公司简直太扣门了!
可是这个镜头做的真不错,银色的全金属镜身,金属感满满地,做工精致极了,绿汪汪的大眼睛前玉。
我用它拍了一次人像,拍过一次车展,对这个镜头的成像感觉都很满意,的确非常锐利。它相当于全幅的150/3.6。
当时 入了富士系统之后,发现没有合适的超长焦——富士有个100-400 长焦镜头,可是一是太重:1375g,相当于一只全幅70-200/2.8的分量,二是太贵,1万好几的价格买不起。 所以我就想在m43超长焦镜头里选一只。当时公认M43超长焦成像最好的是奥巴300/4pro,等效全幅600mm,可是这镜头重达1475克,价格1万5,实在高攀不起。 还有一个是松下的DG100-400,非恒定光圈,成像不如奥巴300/4 ,但优势是焦距长,相当全幅于200-800mmm,确实很适合打鸟,而且重量只有1000g左右手持没有问题,不过当时价格还在9000元左右,还是偏贵。
我希望有一个重量不超过500g,体积也不太大,成像比较不错,焦距能至少达到相当于全幅600mm也就是M43的300mm的平民超长焦,经过反复上王搜寻,在各论坛发帖询问,最后锁定了一款镜头:奥林巴斯75-300mmF/4.8-6.7II。
它的重量只有423g,而且体积也不大,价格才2000元,焦距相当于全幅150-600mm,(适马和腾龙都有这个焦段的全幅镜头而且挺畅销,属于穷人打鸟人的救星),就是光圈小了点,但是网友都评论此镜头锐度很好,在光好的时候成像很不错。我查了一下,该镜头居然含1枚超级ED镜片、2枚ED镜片及3枚HR镜片! 我靠,这是牛头的配置啊! 镜头买到后一看,仍然是简陋的包装,没有镜头袋,没有遮光罩……..
这张苍鹭还是在下午5点多钟光不好的情况下拍的,距离大约50、60米,手持,裁剪较多。
后来,我还买过奥巴60/2.8macro微距,等效全幅120mm,也是1:1放大倍率,不过没拍出什么好片,加上嫌弃其样子难看,就卖了。
EM5mark2我在2020年卖掉了,换了EM1mark2,奥巴75-300二代后来换松下DG100-400时卖了。。
十一、为了一门炮,玩一把佳能
实际上佳能这个章节我把他提前了,因为这是我入E口全幅之后的事了。
2019年1月,那时是冬天,因为感到在拍鸟的时候,用奥林巴斯em5mark2+75-300虽然挺方便,但是不能像别的用大炮拍鸟的摄友那样,架在三脚架上事先固定对准放了食物的地方,然后就可以手捏着快门线,一看鸟来根本不用看相机的取景器,使劲按快门线就行了。 我不能总端着小炮对准那地方,一般都是挂在脖子上,一看鸟来了马上端起相机现瞄准,总比别人慢几拍,经常错过精彩瞬间。
于是,就捉摸:要不,我也买个大炮? 大炮就是体积比较大,镜头上带脚架环的。
索尼E口全幅的100-400以及奥林巴斯的300/4、松下的100-400DG俺囊中羞涩,都买不起,想来想去恐怕就得买单反镜头了。
单反长焦做得好的应该说是佳能,光是400mm焦段就好几个,对,我一直想实验一把定焦大炮的感觉,干脆弄个400mm/5.6(简称456)得了,这是我知道的最便宜的佳能超长定焦。
于是到闲鱼上搜索,别说,还真找到一个卖家卖的456挺适合,98新,带原装镜头包,没有包装盒,4700元,不讲价,赶紧拿下。
为了配这只镜头,还得买个佳能 机身,肯定得买半幅机器了,一则便宜,二则还能赚长焦不是?
在选来选去选中了佳能80D,算是佳能中端机身,仅比7D2低一级,在闲鱼上找了半天,没找到私人卖的品相特别好的,只找到一个二手店卖的要价4200元的,底部有一处伤痕,我讲了讲价,4000元拿下。
这套设备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放着,只在今年春天到丹东东港海边拍了一次海鸟迁徙 。
总的来说这次拍摄大部分片子令我很不满意,没有体现出定焦的威力,其实也是那种密密麻麻的海鸟迁徙场面并不适合拍摄。这次拍摄也暴露出这套设备重量偏大,手持很难把握好。
这之后,我对这镜头失去兴趣,过了不久,我又想进一支E口镜头,资金紧张,就把这套设备以买进的原价卖给了一个外地老哥 。
本文转自: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2010662-1-1.html
转载请注明:落伍老站长 » 一个工薪族穷摄的器材之路(2023年1月18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