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转载自MengQi_0620

感想 eben 447浏览 0评论
23年OKR之重新梳理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1. 信息过载时代,注意力资源要用到刀刃上
即使是不常刷社交、资讯软件的人,也会因为搜集信息打开知乎、抖音、小红书,然后一看起来至少浪费半小时。所以非常需要一套机制,在信息获取阶段控制住自己。
2. 高质量的信息+低质量的信息处理=啥用没有

很多人应该和我有类似的经历,看书时认真做了笔记,但是过几年再看感觉好像不是自己写的一样陌生。

更多的文章是读过一遍就关掉了,只有一点短时记忆和浅层的感受,等不到第二天就忘的干干净净。

说明这些看过的内容根本没有内化为认知和习惯,原本的阅读时间也被迫变成了浪费时间。
3. 没有大量思考沉淀,知识体系就会模糊而单薄
信息的管理主要是为了通过流程和机制让自己多一些输出的素材和练习,增加刻意的深度思考,然后把这些思考成体系的组织起来,为我所用。
如果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一个收藏也没有意义了。
好的,接下来就正式开始介绍下我重新梳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手册」吧。

 
Part1 信息收集
1. 整理信息源
  • 可以获得优质信息的 App 放到手机同一个页面。
  • 把速记的小插件放到手机上面那个页面,记录生活场景中的信息和感受。
  • 可以获得优质信息的网站放到浏览器同一个大收藏夹,再做小收藏夹分类。
  • 习惯性取关低质量的公众号、Newsletter、专栏、课程、知识星球、各平台达人账号。
  • 置顶关键微信群,免打扰剩下的所有群。
  • 关掉几乎所有 App 的消息提醒,只保留(仅参考):电话、短信、微信、邮箱、时间管理工具、watch 等健康监控、跟投提醒、招聘软件。
  • 使用 OffScreen 设定睡前/专注禁用 App,这个 App 对软件的禁用是强制性的,比苹果自带的要靠谱很多。
  • 写一份核心信息源清单,定期查看(一周一次)。

2. 选定收集工具

市面上有很多信息收集的工具,我选择的是 Cubox,理由是产品设计符合我的审美哈哈哈~

这个工具需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
  • 手机、微信、浏览器等主要场景收集方便。
  • 各种格式的文件都能收集,尤其是对线下场景收集的支持,比如录音、图片等。
  • 灵活的文件夹和标签。
  • 可以标注、做笔记、搜索、分享。

这里需要提一句,这些年我用过好多知识管理类产品,最终还是简化成了两个软件搞定一切。(如果你使用的是印象笔记这种既方便收集又方便写文档的工具,那么一个就够用了。)

一个以输入为主(Cubox),一个以输出为主(飞书),两个产品都要有结构化的目录结构和标签。

Cubox 上某一目录或标签下的内容积累了足够多就可以到飞书上去写文档;飞书上制定了某个领域/话题的输出计划,就要注意去 Cubox 积累素材。

 
Part2 信息处理

1. 信息处理流程

    1. 发现优质信息,先收集到 Cubox 的收集箱。
    2. 立刻处理或者设定场景(午休、睡前、每次去卫生间处理一个)统一处理今天收集的内容。
    3. 信息处理顺序 HCSTM:
      1. 标注文本(Highlight)
      2. 添加评论(Comment)
      3. 总结(Sum-up)
      4. 打标签(Tag),如果是只收藏暂时不处理的内容可以先打上「未读」的标签。
      5. 移动到收藏夹(Move)

2. 降低信息处理颗粒度

在这套处理信息的流程里,我们会发现分类、打标签的都是单篇文章、一整个播客这样的很大的颗粒度。

但是一篇文章的信息量很大,如果我们对某个标注有独立的需求,比如说我想仿写这个句子,就可以把自己高亮的内容当作一个卡片,手动在标注的评论中加上关键词(金句)。

在搜索的时候选择搜索范围「标注」,这样我们就可以管理更小颗粒度的信息了。
3. 评论写什么,总结写什么

信息收集是为了输出服务的,单纯的收藏、标注完全没有意义,所以写评论、做总结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评论不知道写什么的话,可以尝试下面的思路。

  • 金句/美文:仿写
  • 反常识(事实):举个例子
  • 观点:同意则解释说明,不同意则反驳作者(有什么漏洞)
  • 通用:tag,能联想到什么,可以怎么应用
总结如果写不出来什么深度思考就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文章核心内容,慢慢练吧。
4. 降低信息处理成本

上面的处理流程看起来还挺占用时间的(时间成本),如果固定时间统一处理的话会感觉压力很大(心理成本)。

所以我们可以设定几个场景来少量多次的处理这些信息。

If 起床洗漱后还有时间,then 打开在读的书籍阅读到要出门的时间。

If 在路上通勤,then 打开在学的课程听到下车。

If 去卫生间摸鱼,then 刷十分钟公众号、即刻等。

If 午饭后还不到午睡时间,then 处理收集好的信息直到午睡。

······

如果你的作息规律,可以直接开始尝试这样的方式收集信息。

如果你的作息不规律,那就先把每天的固定时间安排好,强迫自己开始规律作息。

只有规律才是成本最低的。

Part3 信息分类
1. 收藏夹怎么分类

我的收藏夹目前一级目录如下,二级目录很少,因为不想搞的太麻烦了,提取内容的时候主要还是依赖标签和搜索。

  • 认知:能让自己在认知和思想层面获得成长的信息,比如系统思维。
  • 知识:某个领域的知识科普或者技能,比如吉他弹唱。
  • 见识:人物传记、纪实访谈等。
  • 工作:和职业、职场相关的内容,比如沟通技巧。
  • 项目:正在做的事情相关,比如减肥。
  • 清单:清单文章、带一堆链接的文章、自己写的清单等。
  • 交流:和别人的交流内容整理。
  • 随笔:一些碎碎念或者灵感。

2. 标签怎么设计

一开始可以随着信息处理来创建需要的标签,反正标签可以通过移动来改变结构,最终就会演化出来一套适合自己的标签。

有几个打标签的心得可以分享下:

  • 基础的标签结构最好按照图书馆的分类来打,这样定期整理时更清晰。
  • 如果是人物相关,标签直接打这个人的人名和他的主业,不用担心标签太多,因为你可以用标签「人物」把他们都收起来。
  • 只做收藏,用不着就不处理的内容可以先打上「未读」的标签,不要一直在收集箱里放着。
  • 有什么需求就可以打什么标签,比如我觉得自己文笔太差了,有的文章写的真的很好,我想写作的时候借鉴一下,就可以打上「仿写」这样的标签。
  • 如果有做年度统计的需求,可以给信息打上时间标签,比如「202301」。
  • 不要写组合标签,如果你觉得一个内容属于「一级标签-二级标签」,那你就打两个标签,保持标签的整洁和灵活。

 
Part4 输出才是核心
1. 把输入和输出分开管理

前面我提到了如果你使用的是印象笔记这类既方便输入又方便输出的工具,那么你就可以把自己的信息管理在一个工具中实现。

但是我个人不喜欢这样做。

因为我收集到的信息不属于我,我写的才是我的。

我想当一个人提到她的知识体系,那应该是她有深度思考过的内容结构,而不是阅读过的。

所以,我把输入和输出的工具分开,在输入侧更多的是按照图书馆分类方法打标签,在输出侧先按照我自己的知识体系设定文档结构,然后一点点写出体系的血肉。

2. 写点什么主题

应该有很多想要写作的人不知道自己可以写什么吧,现在有了上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后,可以从两条路径来找到写作主题:

  1. 输入侧哪个标签内容多,就可以主题回顾一下,写一篇文章出来
  2. 输出侧,按照自己的知识体系写。在写好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之后你一定会发现你有一堆脑子里有个大概,但是从来没整理过的内容可以写。
3. 为什么一定要输出呢?

文章写到最后时,看到群里有人问大家都是为什么写作。我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1. 最核心的一点是,我要用输出来逼自己思考,我想成为一个有深度的人。可能一开始写的不够有深度,但是写的过程中,思路逐渐清晰,很多隐藏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长期训练下一定会有进步的。
  2. 需要作品来向世界和自己证明,我其实还不错的吧。
  3. 我需要用书写的动作来作为自己的锚,以确定自己是在进步着的

转载请注明:落伍老站长 » 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转载自MengQi_062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