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头上挨了几个栗暴。”——普通话
“我挖了他两栗壳。”——湖北话
栗暴——把手指弯曲起来打人头顶,叫凿栗暴,或打栗暴;也说“栗凿”。
这是个古代白话词汇,在元明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多有出现。
这也是个现代汉语通用词汇,《现代汉语词典》有收录。
栗暴,各地方言表达有一定差异。
湖北地区,多说为栗壳(磕),或栗搉(que雀)——凿栗壳。另有挖栗壳、磕栗壳、毛栗壳、钉栗壳、弹栗壳等其他表述。
“凿栗壳”,来由你知道吗?
一、你小时候挨过栗暴么?
一个网友开玩笑地说,他小时候“以大欺小”,经常对侄子凿栗壳,后来他有了儿子,侄子“复仇”机会呢,经常给他儿子“吃栗壳”。
“凿栗暴”,从前一种常用体罚方式。
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
古人教育后代,强调体罚的必要性、重要性。
不仅家长可打小孩子,老师也可打学生。
过去,私塾先生都有一把戒尺,对犯了错的学生,会毫不留情用戒尺抽打,打到手心红肿为止。
据过去的老人讲,这种惩戒很有效果,打几次,学生偷懒、顽皮的坏毛病,就改过来了。
但近代,反“师道尊严”,“戒尺”体罚,作为封建的东西禁止了。
《红楼梦》里,有宝玉挨打故事。贾政把儿子宝玉关在书房里,拿板子打屁股,打了大约五十板子,直打得宝玉“奄奄一息”。贾政事后也觉得下手太重了。
过去子女多,普通家庭做父母的,更不会娇惯孩子,该打就打。怎么打?能打得疼,但也不能打伤残啊,所以一般是打屁股,打手掌,或凿栗暴。
徒手打屁股,打得自己手疼,还要弯腰吃力。像贾政老爷那样拿板子,也不就便。这凿栗暴最直接,最省事,也最有效果。顺手就凿,也不用太下腰,还能打得小孩生疼。下手重的,可把小孩头上凿出疙瘩、肿包。
凿栗暴,用的是食指、中指弯曲形成的尖尖指节骨,尖骨敲头能不疼吗?
凿栗暴,打得疼,却不留伤痕。
过去农家,吃饭要等家人齐了一块吃,有小孩等不及,抢先夹菜吃,大人发现了,往往会上前凿一“栗暴”。规矩不能破的。
二、名著中的“凿栗暴”
《水浒传》是写于元末的古典小说,书中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有“凿栗暴”的生动描写。
郓哥道:“我是小猢狲,你是马泊六!”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栗暴。郓哥叫道:“做甚么便打我?”婆子骂道:“贼猢狲!高则声,大耳刮子打出你去!”郓哥道:“老咬虫!没事得便打我!”这婆子一头叉,一头大栗暴凿,直打出街上去。
郓哥是个十几岁的卖水果的少年。王婆先是揪住郓哥“凿上两个栗暴”,郓哥不服高声叫唤,王婆又“大栗暴凿”,直到打出门外。
王婆这“大栗暴”打的,将郓哥头上打出了包块。事后,武大摸郓哥头上,有“疙瘩”。
《金瓶梅》里也有多处描写。
《金瓶梅》三十五回——(春梅)刚转过松墙,只见画童儿在那里弄松虎儿(松毛虫),便道:“姐来做什么?爹在书房里。”被春梅头上凿了一下。
《金瓶梅》四十二回——这小孩子正在那里张看,不防他娘一丈青走来看见,揪着头角儿拖到前边,凿了两个栗爆,骂道……
明代《三言二拍》也有多例。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吴氏)把儿子凿了两个栗暴……
《醒世恒言》卷三十四——恰正抓住了兜肚,凿下两个栗暴。那小厮打急了……
《喻世明言》卷十——(善继)捻起拳头,一连七八个栗暴,打得头皮都青肿了……
近代鲁迅作品有相关表述。《阿Q正传》——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
凿栗暴,一般是大人打小孩,或长辈罚晚辈。前面说的王婆与郓哥,也算大人打小孩。大人之间互殴,一般不用栗暴。
三、凿栗暴,是个什么来由?
“栗暴”这个古代就有的词语,什么来由与含义?
栗为“板栗”无疑。暴,基本字义:突然而且猛烈。暴雨,暴怒,暴饮暴食。
栗暴之“暴”,何解?其本字,多位语言专家进行过研究,主要有4种不同观点:
其一,声音说。
认为“栗暴”实为“栗爆”,“暴”指声音。
炒过板栗的人有体会,板栗急火沙炒,会爆炸,甚至会伤人。所以,微波炉是不能直接烤板栗的。
“栗爆”,比喻敲击头部发出的声响,像板栗爆裂的声音,砰砰!
湖广渔夫首先排除这种说法,因为能发出爆裂声的事物太多,不独炒板栗。
其二,击打说。
认为“暴”是动词击打之义。
栗暴之“暴”,是动词“㩧”的简写。《广雅·释诂三》:“㩧,击也。”
义为像敲砸栗壳那样敲击头部,取象于敲砸板栗刺壳生活习俗。
板栗果实,有带刺毛的外皮,这种带刺毛的果实,称壳斗,或栗苞,或栗蓬(借义莲蓬)。
栗苞的刺毛很尖锐,能刺伤手,所以剥板栗外皮时,先得把刺毛敲槌稀烂,再剥就不会伤手。
栗暴,或栗凿、栗磕,是比喻像敲板栗那样打头。
湖广渔夫认为,这种说法也不合情理。板栗果实很小,人们敲砸板栗是以大击小(槌、砸),而手指打头是以小击大(凿、钉),场景不一样。
其三,形容说。
形容打击后头上肿起的包块你板栗。
“栗暴”之“暴”,是“包”之误。肿包,鼓包。
“栗包”,指头上打出像板栗状的肿包(肿块、疙瘩)。
或者,“栗暴”之“暴”,是“苞”之误。
栗苞,即栗蓬、壳斗,带刺毛外皮的板栗果实。
栗苞圆圆的,有毛,倒像人的头部。人头上被凿后,肿起的包也有毛发,可形容为栗苞。
四、从湖北方言破解“栗暴”含义
湖北是一种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的省份,各地方言对“凿栗暴”有种不同的表达。湖广渔夫分析湖北方言后认为,“栗暴”含义为“栗包”较为合理。
从明清小说及湖北方言来看,“栗暴”要“凿”,用“凿”这个动词最为主流,属于规范用法,其他“挖”“钉”“打”“敲”等只是方言口语变异用法,表述虽有差异,但含义是一样的。
凿záo,湖北方言读zo。凿,基本字义是打孔、挖槽,也引申为敲击。凿栗暴,会把头皮骨打得凹陷下去,然后肿起,用“凿”也切义。
凿栗暴,也有表述为凿栗子。也简称为“凿”。“看我不凿你几下!”
既然是“凿栗暴”,那这里的“暴”再为动词就不合理,应为名词,所以“栗暴”实为“栗包”,指像板栗那样的肿包。
湖北方言,多表述为凿栗壳、凿栗鼓、凿栗拱,这壳、鼓、拱,与“肿包”是一个意思。
天门:凿栗拐。拐,指手指关节弯曲形状。
应城:凿栗弓。弓,指手指关节弯曲形状。
孝感:凿你一栗鼓。
广水: 凿栗鼓。
武汉:毛栗鼓。
罗田:磕栗壳。
黄冈:毛栗壳子。毛栗,即锥栗,也称鸡心栗,一种野生的栗子,个头小。
监利:敲丁弓。丁弓,指手指关节弯曲形状。敲,方言读kao。
恩施:刮包。
咸宁:毛栗拱。
湖北有种传统名点心,酥京果,简称京果。形状圆圆像板栗。一些地方方言把“凿栗壳”,戏说为“吃京果”。(湖广渔夫)
转载请注明:落伍老站长 » 凿栗壳-小说里描写小惩大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