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2010年,富士康短时间内发生11连跳事件,在当时引起了业界的巨大轰动,富士康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同时,企业的社会责任人问题备受关注。8年过去了,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虽然步履维艰,但也总在蹒跚前行。此时,让我们对富士康的11连跳进行反思,以史为鉴。

富士康及其所属的鸿海精密是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消费电子制造企业,没有之一。富士康在短时间内发展为电子行业的一个航母,自然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条件。但不争的事实是,没有富士康,就没有苹果。富士康将员工密集排布、劳动力集中储藏、设备及配件高度集合的生产方式,保证了各种集成度较高电子产品能够高质量、成批量的提供给市场。

但这种大规模密集制造的模式本身就注定了富士康的11连跳不是偶然。富士康的这种制造模式,早在工业化初期就已经出现,由于其高效率、低损耗,规模经济明显,在大生产中具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随着规模持续扩大,其弊端也开始凸显:当人口大量密集集中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难免会发生问题。

几十万人圈禁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内,这些人又在简单而又重复的进行着枯燥而乏味的劳动。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几十万人中难免有某些个体出现问题,而这种个人的问题会在封闭的环境内快速传染,短时间内达到爆发的程度,产生个体聚集后的无意识爆发。

在社会行为研究中,有一个类似于木桶理论的理论:当个体集中为群体时,那么群体的智商取决于其中最低的,情绪的激烈程度取决于其中最高的。对于已经产生压力、不良情绪倾向的个体,在大规模制造背景下,如果没有排解压力和情绪的渠道,那就很容易产生极端事件。就富士康那几个心理诊室对数十万大军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那些人只能靠烟、酒、性来麻醉自己,而结果适得其反。

今天,谁还记得富士康的11连跳,8周年的反思,今天的反思,绝不是为了明天的谈资和后天的遗忘,我们已经模糊了那十一连跳的细节,但他们的血仍未冷。企业的社会责任,员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要企业,社会,员工共同关注。
转载请注明:落伍老站长 » 今天,谁还记得富士康的11连跳:8周年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