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Android开发,和大多数客户端工程师工作类似,无非是画UI,和服务端联调接口,做做业务逻辑if else,做做模块化拆分bundle,隔段时间再做下App的性能优化,包瘦身,秒开加速啥的。。。
就这样,毕业后一直坚持做了差不多4年Android的开发后,我后来顺利转型Web前端,好像赶了时髦,变成了所谓的全栈或大前端。
现在回头看,这个所谓的新title,背后到底和以前做Android应用层开发,最大差别是啥呢?我们老在说大前端大前端,这背后的更深层的东西到底在说啥?
我细想了下,实际上,大前端是当下技术市场进化出的的一种新的自然选择物种。“单腿”的初、中级客户端工程师,已越来越不适应移动互联网对当下技术的高标准诉求了(特别牛逼的客户端技术专家除外)。
经过12年~17年,这波国内移动互联网红利的5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曲线已不再陡峭,客户端工程师的人才需求,同样,也不再想前几年那样走俏了。
而每年新毕业的年轻软件工程师们,是更高素质更优秀的生力军,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那些稀缺用户端技术资源岗位,这可能也就是很多客户端工程师焦虑的根本原因。
移动端目前处于什么阶段呢
未来怎么样,还不知道,但是上图灰色部分,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且基本没啥悬念了,至少在BAT大厂目前就是这样的现状,中小厂可能会延后个2-3年。
技术要服务于业务,业务要服务于商业逻辑
技术要使用更小的成本,去支撑业务试错。业务跑对了,商业上才能赚钱,赚钱了才能养活这个组织所有人,老板才能“实现梦想”。
企业最终的目标,都为了商业盈利
可以使用更小的时间单元,去验证业务的可行性,最终拿下业务阵地,实现价值变现,围绕这个企业终极目标,所有能为之助力的事情,都值得投入的。
认清大前端到底是要什么样的人才
如果你是CTO,你将怎么解决客户端领域,使用更小技术成本成全更快速的业务试错呢?
最终可能都会指向 – 技术动态化,对于与User Interface 打交道的技术域来说,这是必然。更灵活的富交互能力,更好的性能体验只是过程中的加分项。
大前端的一个必备技能就是,能够低成本的实现业务技术动态化。
对于互联网资本已经热情冷却的今天,所有的企业都在要求各业务线的具备商业盈利能力,每个业务单元都要自给自足,市场竞争进一步成熟,不能创造盈利价值的部门和个人,要CY时,第一个砍的就是这种。
合格的大前端,不光要具备业务技术动态化能力,还要对端到端的穿透能力,以及对产品、认知要有独立的理解能力。
这是一种更新型的复合型人才物种-大前端。
回到个人职业发展
只看到会动态化开发这层,会个 Es6,会个Node,会个小程序、Web开发,这还远远不够。
还需要思考,若继续在User Interface 领域做技术侧的职业发展,我们还应该具备什么?
答:要具备职场的差异化的稀缺属性。
如果都是随大流,就只能是平均水平。
如果要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一定是具备某些特殊属性,且这个属性是组织或团队或业务所需要的,所看中的,且这个特殊属性不易被他人快速获得,一定是有 时间|经验|经历 门槛的。
- 大厂多年练就的工程化技术思维,对于小厂就是稀缺的;
- 具备个体非线性思维认知,在程序员群体中就是稀缺的;
- 能够持续不断并靠谱的完成重大任务,对于组织晋升提拔系统就是稀缺的;
- 能够早早完成原始财富积累,并平衡好工作与职场,对于家庭生活就是稀缺的;
- 明白不是你牛逼,而是你在的大厂牛逼,并能不断精进的大厂螺丝钉,对于HR你就是稀缺的。
- 有启动资金,有独立理财观,不冒失投资,先人一步实现被动收入,对于财务管理就是稀缺的。
- 等等,还有很多“就是稀缺的”。。。
需要注意,稀缺 具备时效性,当所有人都发现某个东西稀缺(比如大前端),就会有有人涌入,到时大前端本身也不再具备稀缺性。就和当年iOS客户端开发天价难寻一样(因为只有很少的程序员能接受花1w块钱买苹果笔记本,并去真的去学习objective-c)。
所以,能收集到大于0个有效的稀缺属性于自身,说明已经上道了。
而如果能在职业晋升的阶梯通道里,持续不断的收集到更多的稀缺属性,在职业生涯顶峰时,像可以像灭霸收集宇宙原石一样,实现完成所有的职场努力的最终达成,然后从容的打个“响指”,离开奋斗了几十年的技术岗位,幸福的进入晚年退休生活,归隐后花园,等待 雷神或死神的 head cut off,是不是很期待~ 哈哈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土豆他爸爸
转载请注明:落伍老站长 » 说大前端时,我们到底在说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