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知乎
本文写作于2018年3月5日,最新更新于2019年11月30日。
本文将不定期更新。
(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减少被建议修改次数,手动捂脸。)
——————————————————————
对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外交关系的官方表述,可以参考(只是参考,也仅供参考,恳请批评指教)如下的顺序进行亲密关系程度判断:
一、第一可以看表述中是否带有“伙伴”这个关键词。
我国外交体系中没有高于“伙伴关系”的双边关系。
初步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3月5日,中国外交部官网上罗列了196个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名称。这近200个国家中,有约20个尚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甚至连领事级关系都没有)。中国的14个陆上邻国和6个海上邻国中,除了不丹外(不丹的外交政策由印度操持),全部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而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的170多个国家中,有约100个国家是“伙伴关系”,剩下的70-80个国家与中国不是“伙伴关系”。
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的13个陆上邻国和6个海上邻国中,除了日本(战略互惠关系)和菲律宾(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与我国尚不是伙伴关系以外,其他的邻国皆与我国建立了伙伴级的外交关系。
(日本为美国的MNNA,Major Non-NATO Ally,即主要的北约以外的盟国,而且日本外交政策深受美国控制。个人觉得,中日关系无法升级很大程度上可能受美国的干扰)
(2018年11月20日,菲律宾与中国关系由之前的战略性合作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给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顺应时势点赞,但也应该看到中菲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突破,期待早日上升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如果带有“伙伴”一词,我们再看是否带有“战略”这个关键词。
“战略”一词意味着双方交流的档次、规格更高,双方对彼此很重要。
战略伙伴内部同样具有亲密程度高低之分,按照亲密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分为以下三类:
(一)“战略协作伙伴”
“协作”指的是双方在国际事务上协调立场、共同进退。(可以认为是最高级别的伙伴关系)
截至2019年6月5日,我国只与俄罗斯这1个国家建立了这种外交关系。
(2019年6月5日,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二)“战略合作伙伴”
“合作”指的是双方在政策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致力于消除冲突和分歧。(可以认为是非常高级别的伙伴关系)
“战略合作伙伴”又可以根据前面是否有“全天候”或“全面”的修饰语而细分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和普通的“战略合作伙伴”。前两者者对于我国的意义更为重要,这里特别注明。
A. 截至2018年3月5日,我国只与巴基斯坦这1个国家建立了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B. 截至2019年1月9日,与我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包括(共14个国家,按照所处大洲以及该国与我国外交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的时间排序):
- 亚洲:越南(2008)、老挝(2009)、柬埔寨(2010)、缅甸(2011)、泰国(2012);
- 非洲:刚果(布)(2016)、几内亚(2016)、莫桑比克(2016)、塞内加尔(2016)、塞拉利昂(2016)、埃塞俄比亚(2017)、肯尼亚(2017)、纳米比亚(2018)、津巴布韦(2018)。
C. 截至2018年4月12日,与我国建立了普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包括(共6个国家):
斯里兰卡、韩国、土耳其、阿富汗、孟加拉、印度。
(2014年9月19日,与印度外交关系调整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去除了“战略合作”的头衔,感觉应该是降级了的。也恳请大家指教)
(三)“战略伙伴”
“战略伙伴”是亲密程度较高的外交关系。相比“战略合作伙伴”的表述,其少了“合作”一词,说明这种外交关系下的两国在政策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力度不够,双方仍存在一定的非根本性的冲突和分歧。
截至2018年3月5日,与我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至少包括(数量太多,可能有遗漏):(共56个国家,按其所处大洲分列)
- 亚洲: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蒙古、沙特阿拉伯、伊朗、塔吉克斯坦、阿联酋、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卡塔尔、约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
- 欧洲: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丹麦、白俄罗斯、塞尔维亚、波兰、匈牙利、爱尔兰、瑞士、乌克兰、捷克;
- 非洲:南非、阿尔及利亚、埃及、尼日利亚、安哥拉、苏丹、吉布提;
- 北美洲: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加拿大;
- 南美洲:巴西、秘鲁、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厄瓜多尔;
- 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汤加、密克罗尼西亚、萨摩亚、瓦努阿图、巴布亚新几内亚。
三、如果带有“伙伴”一词,但没有带“战略”一词,我们再看是否带有“合作”这个关键词。
截至2018年3月5日,与我国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不包括“战略合作伙伴”)的国家至少包括(数量较多,可能有遗漏)(共20个国家):
比利时、马尔代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新加坡、肯尼亚、赤道几内亚、坦桑尼亚、东帝汶、尼泊尔、荷兰、克罗地亚、利比里亚、加蓬、马达加斯加、朝鲜、阿尔巴尼亚、芬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达。
四、如果带有“伙伴”一词,但没有带“战略”以及“合作”这两个关键词,则说明该国与我国的关系是普通的伙伴关系。
(注意,“普通的伙伴”只是本文为了归纳方便而创设的用语,并不是官方用语。“普通的伙伴”是为了与“战略伙伴”和“合作伙伴”这两种特殊的伙伴相区分)。
截至2018年3月5日,与我国建立了普通的伙伴关系的国家至少包括(可能有遗漏)(共2个):
以色列、牙买加。
五、“全天候”、“全方位”、“全面”都是修饰双方交流广泛程度的用语,都可以进一步修饰战略伙伴、合作伙伴或普通的伙伴的亲密关系程度。(前面论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已初步提及)
“全天候”指的是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化,无论双方国内局势如何变化,双方之间的友谊不变,双方进行全时段、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全天候”这个修饰用语目前仅用于与巴基斯坦的外交关系中(“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很多中国人称巴基斯坦为“巴铁”,而很多巴基斯坦人称中巴关系为“流着奶与蜜的友谊”。中国2013年开始提议一带一路战略,最先倡议的国家就是巴基斯坦,而中巴经济走廊正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旗舰项目和样板工程。
“全方位”指的是多维的、立体的,除了Z-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还有外交、人民交流等领域。
“全面”则比“全天候”、“全方位”较弱一些,强调双方在Z-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都有交流。
如果官方表述中没有“全天候”、“全方位”、“全面”这几个词,基本说明中国和该国的交流领域仅限于经济贸易交流。
六、在诸多修饰用语中,“友好”这个关键词强调的是两国Z-治关系良好,比伙伴关系所包含的双方对Z-治领域重大问题没有根本性分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友好”一般用于和中国实施相同社-会-制-度的国家(ChaoXian)或者曾经实施过相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中东欧国家,比如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也用于一些特殊的国家(比如比利时,其是欧盟总部所在国,而中国和欧盟在2003年即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七、“真诚互助、世代友好的”(斯里兰卡)、“与时俱进的”(新加坡)、“面向未来的”(马尔代夫、芬兰)、“面向21世纪”(英国)、“全球”(英国)、“创新的”(瑞士)、“紧密持久的”(法国)等修饰用语都有其特定的用意,限于文章篇幅和个人水平不作展开,但是总体上这些修饰用语仍服从于上面的大框架。
八、由于中美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关系,这里特别说明一下。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为中美关系破冰。
1979年,我国与美国正式建交。
1997年,我国与美国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表述反应中美外交关系亲密程度是很高的。
2011年,我国与美国的外交关系官方表述调整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相比之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美关系在当年是被降级了的。
2012年,我国向美国抛出“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现在确定下来的完整的官方表述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仅从字面来看,中美外交关系好像连“伙伴关系”都不是了。对于“新型大国关系”应该如何定性,恳请各位指教。
——————————————
对照外交部官网(截至2018年3月5日),我们列出我国与一些重要国家的外交关系官方表述,制作出如下之表格:(可以与上面总结出来的几点相互参看)






















转载请注明:落伍老站长 » 怎样具体解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