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的你是不是也面临着这样的养老选择:
想跟在儿女身边,但又不忍心增加他们的负担,更何况他连自己都照顾不好;
想去养老院,但是来来回回考察了那么多家,始终不合心意,不想去传统的养老院,又去不起高端的养老社区;
想要在家养老,可是我跟老伴慢慢年纪大了,也怕寂寞,总想去人多的地方凑凑热闹……
你是不是在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而发愁,面对这样的窘境,有三位老人决定“自救”,约上好友、同伴“抱团养老”,过上另一种前卫新潮的退休生活。
耿姐,72岁,北京人
“抱团养老这个词,就是为我们发明的”
今年我退休刚好满20年。从3月份开始,我们七对夫妻在北京郊区合租了两个别墅一起生活。到现在已经快三个月了。
我们这几对夫妻都是要好的朋友,50多年前就认识了。我们是“老三届”知青,都是一个地方的人,一起下乡,一起返城。大家你了解我,我了解你,彼此知根知底,需求也都类似。
退休之前,大家都是各忙各的。退休以后,一开始是照顾父母。后来父母都走了,儿女就接上,帮他们带小孩。现在孙子一辈也上学了,才终于开始有点自己的时间。
四五年前,我开始认真考虑养老这件事儿。一开始考虑过养老院,大概考察了几十家养老院,光北京市就有六七家,还去过昆明、大理、广州、宁波、杭州、桂林、山东、大连。
转了一圈,我发现我不喜欢养老院这种形式。住养老院的几乎都是不能动的,我们生活还可以自理,不需要全程陪护。还是希望可以和熟悉的人一起住,有人管饭,自己想吃什么也可以自己做,想吃菜就种点菜,想出去玩就可以出去玩。
和“荒友”们聊,大家也都和我想的一样。我们都觉得也甭给孩子找麻烦,他们都在上班,工作压力也挺大,还有自己的家庭、事业,不可能全心全意地孝顺你。所以倒不如找个地,盖个房,几家凑在一块,互助生活。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就叫做“抱团养老”。我觉得这个词简直就是为我们发明的。我们这帮人,年轻的时候过的就是集体生活,到老了,也很习惯继续过集体生活。
找到现在住的这个房子,也是一个“荒友”的发现。我们之间有什么事情,互相都传得很快。发现之后,我们就约着几家朋友过来玩一趟,顺便考察,大家要是都感兴趣就住下来,要是不感兴趣就算了。
看了之后觉得挺不错的,别墅位于郊区,价格不贵,一个人3000,我退休金一个月五六千,基本上没什么负担。离城区也近,万一家里有点什么事儿,还可以马上回来。我们自己有点什么事,跑趟医院,看个病、拿个药,也算方便。
搬进来后,我们把院子又重新整理了一遍。 平时打打牌,聊聊天,喝点小酒吃点饭,晚上唱一把卡拉OK。如果天气不错,我们就开着车到周边城市逛,吃吃当地的美食。
我们心里都特别清楚,这一届的儿女是靠不住的。不是说他们不孝,是因为我们在伺候老人时经历太多了。比如说我父亲生病了,这礼拜轮着我值班,下礼拜我弟弟值班,然后再下礼拜是我姐姐值班。以前是四五个孩子,可以轮得过来,照顾他养老送终,但是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两个孩子得管两边四个老人,太累了。
而且子女们某种程度上也养成了老是依赖我们的生活习惯。家里一有点什么事儿,我们就得去帮忙了。虽说也是正常情况,但我们还是想趁腿脚还利索,过点儿属于自己的生活。离得远了,他们可能也就被动“断奶”了。
我们住进来之后,很自觉地互相签了一份免责书。老年人都有点什么疾病,比如心血管病之类的,在一起住的过程中万一发生点儿什么状况,都是自己负责。这是让家属放心,也别给同住的人带来负担。
我现在也没有完全和子女们失去联络。大概一个礼拜回一次城里的家,做做美容,见见孙子什么的。他们周末没事的话,愿意过来玩也可以过来玩。未来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我打算一直这样住下去。
李伟文,58岁,台北
“我们12个人计划住一起,死了也要葬在一起”
我50岁的时候,和朋友组织了一个“夏瓣生俱乐部”,谐音“下半生”。成员都是50岁左右,我们希望自己中年以后的生活,能够像夏天的花朵一样灿烂,现在成员总共有六、七十人了。
这个俱乐部基本上大家都是朋友传朋友,邀约进来。一个月大概会有一次室内看电影,看完以后交流讨论。会有户外的郊游、爬山,两三个月有一次两三天的远足。
我们经常以徒步的方式游台湾。五年前,走到台南的时候,发现这里小吃很多,很多巷弄适合逛,有自然风景也有文化气息。房价相对台北来讲又很便宜。
正好这时候当地人讲了一句话,很打动我们。他说台南一年有三百天的好天气,不会像高雄、屏东那么热,也没有台风。一个朋友大胆提议说,这里条件这么好,不如我们在这里买一块地,建一个房子,等我们退休之后一起住吧。没想到居然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
很快,当地的朋友就帮我们物色到一块地。价格很合适,只考虑了一两个星期,我们十来个家庭,每户人大概各投了一百多不到两百万新台币,买了地,做好了房子的设计。
台湾有很多条件很好的养老院,又有很好的陪护,但我们这帮“熟龄族”,为什么非得劳师动众要建一个自己的房子?你想想你60来岁的时候,体力和精力都还行,结果住在养老院,一出门就有几百几千个推着轮椅的人,太可怕了。
我们自己盖房子的话,可以挑选自己的邻居。一起住的都是好朋友,生活和成长过程很接近,大家聊天的时候讲个笑话,别人可能听不懂,我们这群人就会听得懂。
我们再老一点,可能精力就会比较差,就没办法跑很远去聚会之后再回家。如果大家彼此住得近,可以聊天,一起去附近散步,还可以有很多休闲的生活。
跟朋友的互动和跟子女的互动很不一样。有时候跟朋友在一起,反而觉得更自在。我们给自己设计的房子,不共用一面墙。同一层里面,等于三个房子摆在一起,每个大套房都有个走廊。既邻近,又彼此独立不打扰。
不夸张地说,我们甚至计划死后要葬在一块!这个好处真的非常多。比较功利地看,其实也是把人脉资源留给我们的后代。现在很多家庭,孩子都不认识父母亲的好朋友。我觉得很可惜。我们这群朋友的小孩,是一起成长、一起学习。至少我们让这群孩子,已经有几十个看着他长大的叔叔伯伯阿姨了。
等我们这群人百年归老以后,一起葬在一个地方。这些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都会去那边祭拜,那他们一代又一代都会这样,彼此认识。所以等于无形中,帮这些孩子找到一个没有血缘关系、但却是有共同经验、共同价值的人脉。
现在人的寿命越来越长,退休之后还有好几十年。这么长时间,最重要的是要有事情做,有朋友可以交往。像日本现在就是,退休的老人宅在家里变成“大型垃圾”。
我觉得台湾也有这个趋势,所有大大小小的图书馆,都是男性长者在里面看报纸,或者在家里追电视剧。因为他们退休后不晓得去哪里,不会出门,身体就越来越差,可是又死不掉,这样活的得会很糟糕。
我写过一本阐述退休生活计划的书,叫《李伟文的退休进行式》,我一直提倡的概念就是,当你还在工作的时候,就应该开始为退休生活做准备,不能一味地指望子女。因为孩子上大学以后,就是独立的人生。
王卫东,51岁,北京
“抱团养老,对老人自己也有一定的要求”
我其实一直很向往抱团养老。长者共居的概念在国外一直都有,我就在想,中国老人能不能也来享受这种模式的生活。
2017年,我在北京郊区平谷找到一个别墅小区,租下了20几栋别墅,在微信朋友圈发起一个“抱团养老”的试验邀请,租期是十年。
刚开始这些别墅都是毛坯房。我找人来装修,陆陆续续地在外面搭建了果园、草坪、小路等等。专门扩大了一个活动中心,这样我们可以跳广场舞。为了让“抱团”的生活更舒适,我还找来一个管家和一个厨师,负责我们的日常起居饮食。
找人的时候我立下了一些规矩,对职业、素质都有要求,因为我自己是大学老师,所以跟我一样也是大学老师的人优先。
我还要求来住的人身体比较健康,能够爬山,喜欢旅游,最好还会一点琴棋书画的特长,这样大家在一起过起来比较有意思。有一些人可能腿脚不方便,或者只是想找个环境好一点的地方住,有护工伺候的,有点像住养老院的感觉,可能就不是我想要的。
信息发出去不久,就有很多人来咨询,起码三四百人,只有我一个人回复,忙都忙不过来。没想到大家对抱团养老还是很感兴趣的。
可是后来我才发现,虽然问得多,但是真正落实能来的很少。发招募信息的时候是冬天,很多人说,等3月份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就过来。但是到3月下旬,我再一问的时候,他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脱,说家里面这个事、那个事,就不来了。
南方有几个大学老师,知道我在搞抱团养老,他们说我退休一定来,你一定要等着我,说的斩钉截铁的,但是他们还没退休。
后来我就放宽了入住条件。我发现职业、社会地位不重要,性格很重要。只要他性格开朗,愿意交流,愿意和大家一起相处,住起来就会舒服很多。
因为抱团养老需要大家互相关心,互相要和谐,做不到这一点的话,他自己也不愉快,其他人也不愉快。
来的人我一开始是收2800块钱一个月,后来降到2300。不收押金,因为现在老人很怕押金这个事情,外面的骗子太多了。他们就提前一个月把房租打给我就可以了。
大家一起住,生活起居很多方面没有办法算得太清楚,所以不能太计较。曾经有个吹萨克斯的老大哥,吃饭的时候老怕自己吃亏,想要多吃几口。有的时候开饭了,结果他自己晚到,少吃了两个菜,就会生气。
两三个月之后,他就走掉了。走的时候原话是说这里太闹了,我想一个人呆着,不喜欢跟别人一起相处。可是他来这里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不想一个人住,他之前已经独居了十年。
另外一个大姐,独居的时间更久一些,也是住了两三个月发现适应不了,不是她自己想要的状态,就走掉了。
说实话,我作为这个抱团养老计划的牵头人,实际上做得很吃力。大家散散聚聚的,家里各种情况都有:有孙子要看的,邻居打电话邀请出去玩的,喜欢安静觉得太吵的,喜欢热闹的…… 反正原因都是五花八门的。这个年龄段的老人聚合在一起,确实有很多原来想不到的情况。
我觉得中国很多老人对于自己如何养老,好像也没有想清楚。像我刚才说的大哥和大姐,他们自己的心里是乱的。在这里面住几天,感觉烦了,就回家。回到家里住几天,又告诉我想回来,说白了就是自己没有方向。
可能要让中国老人迈出离开家的这一步,确实很难。他们在家里面都有各种各样的牵绊,不仅是亲人,甚至一盆花、一只狗、一只鸟都是离不开家的理由,我说可以带过来,但是很多人就不愿意。
抱团养老能不能实现,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观念问题。有一个在我这住得最久的大姐,她的子女都在美国工作,自己也在国外呆了一段时间,思维可能和西方比较接轨,对这种养老方式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住起来也比较满意。
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会有更多中国老人接受这种养老方式吧。
这三位老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抱团养老”。
虽说这样的生活是大多数老人想要的,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正想要过上理想的养老生活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且不说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你还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同时还要跟人和得来,“相处容易,同住难”,众口难调。
无论如何,在中国社会老龄化步伐越来越加剧的当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注定不能满足需求。
如何优雅而有尊严的老去,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落伍老站长 » 那些“抱团养老”的中国老人们,现在过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