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代村的时候,我有幸获得了在全校任意院系选课的权利,最后只要修足学分即可。而代尔夫特的系统是,选课和考试分开注册。你可以光上课,但是不注册考试,只是不能拿学分;也可以直接注册考试。当然通常不上课的话,考试基本也过不了。
我很喜欢这个设计,它给予了学生高度的信任和自由,也给我打开了无穷的探索空间:因为我可以无所顾忌地选任何院系的任何课程了。
于是,我花了一个星期,把全校的课程体系都研究了一遍,然后把感兴趣的课程都预选了。从建筑院的建筑史,到政治决策,到大数据….我想,趁着这么好的机会,不如就来挑战一下我的学习能力吧,要不出了学校,以后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吧。
然后,不到一个月,我就投降了。因为即使每天自行车骑得飞快,叼着三明治各个学院跑,刷材料到深夜,甚至想每天躺在图书馆,就靠门口的土耳其烤肉卷过日子,也挤不出一天25个小时。
最重要的是,因为各个课程太过分散,学得累的同时收获却不大,学习效率却很低。
于是,我花了一个周末,认知思考后,把课表上的课砍掉了三分之二。只保留了我想深入学习的经济领域,围绕这个核心问题,选了解决课题必备的课题。
后续进展得非常顺利,虽然还是自行车骑得飞快,叼着三明治到处跑。但是因为聚焦,我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搭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后续学起来非常轻松。
可是当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是想大约代村的课程挑战难度太大而已。
真正有了不一样的启发,还是来自于后面经历的印证。
我一直以为人和人之间的壁垒,主要来自于信息输入的不同。人的经历、眼界、教育背景,归结起来,根源的还是在于信息输入的差别。
而最近,我们团队在做信息力培养的过程中,发现通过搜索打开信息获取源,并不是一个特别难的事情。更为艰难的是,很多人守着这海量的信息,不懂得如何化为己用。
比如,就「python编程」这个课题,我系统地搜索过网上的各类学习资源,发现有太多的途径可以搜到相关的信息,包括:
但是在看了一个知识付费平台背后的用户数据之后,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用户,购买了课程,囤积了资料。回过头提出来的问题,却仍旧像是什么都没学过。
我们把这种用户行为叫知识「松鼠病」患者,就像过冬的松鼠囤食物一样,这些人把各种信息囤起来,靠存了好多资料,来获取安全感,却没有坚持成体系地去吸收它们。
而信息囤得越多,就越失焦,导致在知识付费市场花了钱,却什么都没学到。
当初我在代村一开始选课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
一口气囤了各个专业的各种课程,却疲于奔命,收效甚微。这现象,便是因为信息囤积太多,而导致的信息失焦,反而什么都学不到。

作为一个知乎深度用户,混久了知乎的人会有一种错觉,好像在一个问题下,看过那么几个高赞答案,就算是懂了这个问题了。
但是,知乎的答案所有的信息呈现,都是点状的。就好像失焦严重的图片上,呈现的一个个亮眼的光斑,偶尔也会有闪耀的答案,但是大多数答案很难让你对世界的认知更加清晰了。甚至是,有时候还模糊了对世界的真实认知,在长答案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之后,这种情况变得更甚。
因为信息过载和信息碎片化,很多人的学习力,正在被信息失焦慢慢夺去。
去看看你的微信、网页、知乎等收藏夹,去看看你囤积的书籍,是不是大多数内容你都囤起来了,却没有仔细地看?
先别忙着揉膝盖,接着往下看。
在我们做系统设计的第一步,是要做利益相关人(不止是用户)的需求分析。我们要开放性的采集各个相关人的信息来源,分析他们的需求,然后梳理出核心关键点。
这其中有两个点非常重要:
那,这个跟解决「信息失焦」又有什么关系?
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看书方法,比如,我前段时间在看逻辑主题类的书,我把我的处理方式详细地写出来。
秉承着“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都有价值的”类似想法,我认为所有能够写出来的书,也都是有价值的。
于是,我翻遍了当当和亚马逊,把能买到的所有逻辑类的书籍,都分批买了回来。大概至少有三十多本吧,所以我说这个方法有点猛…
然后我进行了以下操作:
所以,边读的时候,我会边在xmind里面画知识框架图。如果对知识的概括有点困难,那么有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把这几本书的目录抄一遍。
在搭框架的过程,你会对这个领域的问题要点有基本的认识了,至少已经能迅速抓住主要矛盾点了。
这部分的阅读会非常有意思,你在就同一个问题,同时阅读不同书的时候,就像在参加一个由各个作者们组成的讨论会。他们各抒己见,或互相印证,或互相补充,或互相反驳(这种情况比较少)。这样对比着读,也很容易发现谁的道行低,谁更具有真知灼见。
这种参与其中的阅读方法,效率会特别高,不同的信息在脑子里飞速地运转,不断又引发新的思考。
而且有了之前的知识框架在手,你也不担心在细节中迷失,不会存在读了前面忘了后面的问题。
在这里,我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方式:边读边总结要点,记在便利贴上,贴在书的旁边。

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灵活内化,以及独立思考的过程。
有时候灵光一闪,脑洞被打开,可以捕捉非常棒的点子。有的时候问题却又淤积于心,倒也没关系,把它放在那里,或者记在笔记本上,继续探索自然会慢慢找到解开的线索。
而在框架渐渐完善的过程中,你的判断力会飞速地提高。然后会发现这些书有的一翻就透,有的值得一读再读。那么那些翻透了的书,就是被你榨干价值了的书,就可以塞到床底下了。
无论是课程还是书籍,还是知识付费产品,都可以纳入到信息输入的来源,我们可以第一步的时候,把所有搜集到的资源都放到一个池子里。
然后重复之前的阅读步骤,概览各个课程或者书籍的目录,找到最有体系的几个课程或者书籍,搭建一个系统的框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笔记都可以整理进电子版的笔记系统里。而做笔记的核心要点就是,用自己的话把能够理解的部分概括整理。切记:笔记不要复制,不要零碎,不要啰嗦。
不能理解的知识先放着,忘记了更没所谓。所谓知也无涯,反正你不理解的或者记不住的知识多了去了,不差这点对吧。而你能理解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宝贵财富。
就好像当初在代村,写入我的课程表的那些不能啃下的课程,都不是我的。只有最后踏踏实实地围绕一个课题,系统地啃下来的,现在还能回想起来的,才是我的知识财富。
而我,确实也正受益于此。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
转载请注明:落伍老站长 » 信息失焦:越学脑子越乱?这里有一帖治疗的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