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简史》中有这样一段话:“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如果想要存活,就得不断提高产量,很像是鲨鱼,如果不一直游动就会窒息。然而,光是生产还不够。生产出来之后,还得有人买,否则业者或投资人都得关门大吉。为了避免这种灾难,确保不管什么新产品都有人买账,就出现了一种新的伦理观:消费主义。”
(百度百科)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有一个流行词:“刹那主义”,也就是追求刹那间的享受。“消费是一种美德”成为了当时日本人的共识。
(当时日本女大学生的穿着)
当时的日本社会处于繁荣时期,一切的行为都在想尽办法迎合和刺激消费。商家或明示,或暗示年轻人尽情享受当下的生活,攀比风盛行,提前消费的观念在整个日本横行。
与此同时,当时的广告媒体的兴起,也让这种消费观念越来越有煽动性,成为了消费主义的推手。
对于消费主义,在知乎上有一个释义特别好:
消费主义的根基在于你消费了什么,而不是你需要什么,一切皆为消费服务。
资本家利用你的虚荣心和物质欲望,通过各种手段把你的欲望增强,不停的扩大你的需求,然后掏空你的口袋,最终让你成为消费主义的信徒,最终达到资本需要的消费目的。
也许说的有些偏激,但是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封建帝制和消费主义几乎没有差别,一个是通过强权让人变成奴仆,一个是通过欲望让人变成奴仆。相对来说,只是后者手段变得温和、隐蔽、不易被察觉、且更容易让被接受。
应接不暇的新商品、全世界都在打折的商店、明星网红的站台。对于追求个性自主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的抵抗力。结果只能成为其信徒,不断被资本收割。
看一下日本90年代的发展状况,就可以发现和我国现代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似。虚高的房价、无数的钱投入到金融股票、年轻人群体消费主义盛行。
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在经济泡沫没有破裂之前,日本的年轻人是真的有钱,而中国当代的年轻人是借贷消费。
根据汇丰银行发布的报告,中国年轻人的人均负债总额已经达到12.79万。
一开始可能是为了一个包包、一件名牌大衣、新款手机,不过几千块钱而已。可惜自己要么是个学生党,要么是手头没什么积蓄的年轻人,掏了这笔钱就要饿到月底。
但那些东西多美好啊,买了它,可以在朋友圈里炫耀,走在街上会扬眉吐气,很多人都明里暗里羡慕自己呢!
很少的借贷消费是购买生活必需品,更多的是一种因为欲望、炫耀心理作祟。而这种心理的形成,几乎都是资本引导的。
比如疯传的那句话:“你知道你为什么穷吗?你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舍不得花钱的人怎么能赚到钱呢?你不改变你的思维,将来怎么可能有钱呢?”
不听的宣传这种思维,潜移默化的转变你的观念,最终就是消费主义盛行。
而这种观念形成的背后有着推手和引导,不管是买房、买车,还是平时的消费。这都是有资本的引导,你不消费,资本怎么赚钱?你钱不够,不想买?不行,还可以贷款、还可以刷信用卡,个人征信报告,就是你的借款凭条。
无数的媒体都在告诉你,生活要过得精致,年轻就是资本,不要最该花钱的时候省钱,委屈了自己。
在知乎上,有一个服装导购说过这样的话:“穿着廉价淘宝货的女人走出去是不会被人尊重的,你没有一点高级的衣服只会被人看轻,如果你自己背着爱马仕的包包,用着香奈儿的口红,人家月薪5000的男生都不敢追你,送你礼物都不会送的很差!你要对自己好,你知道吗?你不把自己看的高级,别人怎么会把你看高级呢?”
尽管你的衣服是刚刚买的,但是你会不会动心?心里会不会摇摆不定?
说来说去,过度消费、借贷消费都是资本给的包着糖衣的苦果,也许你现在看起来是一个人模人样的成功人士,但现在花的钱都需要你以后来还。
归根结底,消费主义只是一种人心底欲望的实体体现,看见别人有的,我也想要,别人没有的,我更想要。
日本学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对于消费主义有过这样的阐释:由量到质(从批量生产产品到高档消费、名牌商品)。从理性、方便到感性、个性化。
在如今的中国,消费主义更像是一种“传销”,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都可以被明码标价,无物不可以消费。顶层的资本方、中层供给方、底层的消费主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金字塔结构。他们把身份、阶级、品味、智商与消费联系在一起,诱导你去消费。即使你没钱也没关系。负债消费, 信用消费,分期付款,总有一样可以套住你。
习惯成自然,当你习惯,也就成为自然了,容不得别人说一句不是。“我愿意,你管不着”这是消费主义者最常用的一句反驳词。毕竟,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转载请注明:落伍老站长 » 被消费主义陷阱掏空的的中国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