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逼呼
来源:知乎
作为一个同样对华为和哈工大禁售的工程软件的算法开发(你不用职责我,甚至指责公司都没用,我们头顶的是美国商务部,我们只是照章办事),我觉得这根本就不是需要多久或者多少人力的问题,而是如何能发生的问题。这就好比我们谈一个化学反应的速度,吉布斯自由能都不满足,谈反应速度有意义吗?
工程软件是在欧美工业社会中自发产生的一种产品,不是靠国家说我们必须要这么一个东西,或者是靠教育部设立个工业软件专业或者应用软件学院。在我们的team里,有学力学的、学数学的、也有学计算机的,真的没有学软件的。工程软件的出现仅仅是因为有这样的市场需求和这样的技术,有能养活自己的利润空间了,自然就有干这一行的人了。
欧美并不存在缺乏工程软件开发人员这种问题,甚至就不存在一类特定的人群是专门为了开发工程软件的。究其原因,我觉得就是个特别自然的生态问题——版权。在欧美国家,版权保护极其严格,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时候是很难有机会使用高级的工程软件的,因此所有理工科的学生,为了完成课业,他都需要编写一些小的程序。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硕士博士,一路走下来,程序能力没有太差的。因此就不会存在所谓的学专业的不会编程,会编程的不懂专业这样的问题。
同样因为版权,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采购昂贵的高档工程软件,这就给了很多小软件、低档软件生存空间。欧洲的工程软件创业基本上都是技术创业(和中国的梦想创业非常不一样),依靠一些特色技术初创公司。如果你把它直接和行业巨头去竞争,它肯定是没活路的。但小企业是买不起高端产品的,可能也用不上,这样小的软件公司就可以通过给小企业提供服务养活自己,之后逐渐发展起来。很多小的软件公司一开始就三两个人。
但如果不保护版权,纵容盗版横行,故事就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了。因为有盗版,学生可以起手就用顶配工具,显然也就不用自己编写多少程序。编程能力弱是自然的结果。同样因为有盗版存在,企业对低档工具的容忍度基本为0,初创软件产品要直接与行业顶级产品竞争,结果可想而知。更何况国内企业的软件采购多数来自于国家项目拨款,里面也涉及很多不能摆在桌面上的原因,这个就不说了。
再有就是前面有人提到的维护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成本,20年前国内也有很多开发工程软件的团队,大多都是倒在维护上的。一个产品开发出来很容易,你有需求我有方法,再写一点儿程序,产品就出来了。但一个产品如果要真正走向成熟(什么是成熟?成熟就是不仅仅靠一两个熟客买单,能够被更广大的用户接受)至少需要五年的迭代。这个成本是国内的团队很难接受的。一个实际的例子是我以前大学的一位老师也开发过软件,是属于在工程计算方面比较简单的一个领域。恰好我工作后公司也有同类的产品。在一次会上,他就问我的leader,这样一款软件我们用了多少时间多少人开发出来的,我的leader给的答案是十个人、六七年时间。这个人力大家可能觉得没什么,但在工程软件这个行业,你可能真的难有这样的手笔。因为本来这个行业就是小本生意。
很多人觉得政府应该如何如何,我并不这样认为。以前有位国内新能源领域的大佬曾经说,政府补贴哪个行业,哪个行业就一定要完。我赞同这个观点。一个行业的产生是有它的客观规律的,条件合适了它自然就出来了。政府只有在规范市场行为的同时充分放权给市场,才可能真正出现有竞争力的工程软件企业,拔苗助长的结果只能是见光死。
可能有人会问,中国这么大,找不出十个二十个数学力学编程就好的人吗?能,而且肯定远远不止这么点儿。但你要清楚欧美这个行业能有今天,你看到的是发展了几十年的几个行业巨头,看不见的是数以千计死在沙滩上的创业企业,这些人都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小行业发展至今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