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倪光南与联想汉卡起源中关村的故事(18)

旧闻 eben 1387浏览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8794d0102z8eh.html

本书《中关村的故事》谨献给: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创办四十周年

(1980年10月23日—2020年10月23日)

中关村的故事(18)联想系列二

倪光南与联想汉卡起源

作者 齐忠

图为: 1985年12月5日,(左一)中科院院长周光召在联想公司前身计算所公司

观看联想汉卡,(左二)倪光南。本照片来自倪光南先生。

导语:早期联想公司向媒体提供的资料,对倪光南进入联想公司是这么描写的,“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3人,各自将心目中的进入公司最佳人选写在小纸条上,紧攥在手中然后亮底,纸条上全都写着‘倪光南’。”,大批的记者按照这些资料写成文章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其实这是在联想公司公关部在讲故事, 艺术性的夸张,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

A — 中关村信通公司是联想汉卡之父

1984年11月23日,在中科院计算所的协调下,中关村信通公司、中航深圳工贸中心与中科院计算所科研人员倪光南合作,由两家公司提供风险投资和设备开始研制汉卡。不久, 倪光南研制成功,并命名为“联想汉卡”,并制作出的100块“联想汉卡”小规模投放市场,由信通公司和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计算机技术公司负责在市场上销售。(注:联想公司前身,以下简称计算所公司。)

联想汉卡和其他汉卡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提供联想功能,利用中国文字的上下文关联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例如,计算机操作人员打出一个‘记’字后,屏幕会自动闪现出记者、记录、记分牌等一连串联想出的词组。这样的功能在现在来看并不算什么,在当年为联想汉卡赢取了大量的市场。

1984—1987年,计算机的内存和硬盘比较小,硬盘最大也就100兆左右。无法存储海量的中文字库,也就无法处理中文。汉卡的出现解了这个问题,汉卡自身带有简体、繁体中文等八千字左右的字库芯片,把这种卡插在计算机的主机板上,计算机就能处理中文文件,还可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当年汉卡成为热销来钱快的电子产品。

以联想汉卡为例,每块手掌大小的联想汉卡市场价格在1300元左右,利润在700元左右。当年雪花电冰箱市场价格也在1300元左右,其利润大大低于联想汉卡。

著名的企业家史玉柱,就是以发明“巨人汉卡”获得第一桶“金”起家的。今天推出“小米”手机,名闻全球的雷军,也是以发明“金山汉卡”,获得第一桶“金”起家的。随着计算机性能不断完善,内存和硬盘容量不断扩大,汉卡终于退出计算机“舞台”。用计算机业内人士讲“汉卡打败了四通打字机,汉卡计算机软件打败了硬件汉卡。”

B — 计算所公司6万元买断联想汉卡

当年为什么刚刚成立的计算所公司,也负责销售联想汉卡呢?倪光南回忆该事时,他写道:“当年中科院进口了500台IBM计算机,由计算所公司负责质量检验等技术服务。所以信通公司让计算所公司利用这个机会,将中科院这500台微机全都配有联想汉卡。”

倪光南所写的情况非常真实。初期投放市场的100块联想汉卡销售中,拥有强大销售能力,员工众多的信通公司仅销售6块联想汉卡。刚刚成立不久,才有11名员工的计算所公司,却销售了94块联想汉卡。计算所公司如果手中没有中科院500台IBM计算机大单,短时间是卖不出94块联想汉卡。因为当年一台进口计算机的价格在人民币3万元左右,在加上为计算机配备的专门防静电与停电CPU的计算机室,任何单位配备一台计算机要投资七、八万元,这在1984年是一笔巨款。

信通公司与计算所公司,在100块联想汉卡利润的分配上发生争执,信通公司以投入开发为理由,要拿走利润的50%。计算所公司不干,要以销售数额分利润,虽然利润分配的结果还是以信通公司为准。联想汉卡丰厚的销售利润,巨大的市场前景,让计算所公司起了挖“墙角”之心。计算所公司总经理王树和多次游说倪光南加盟计算所公司,许诺负责开发并销售倪光南所有的科研产品。倪光南也看中计算所公司的销售能力,决心与信通公司和中航深圳工贸中心分手。

当年的计算所公司是计算所创办的企业,信通公司则是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科仪厂、海淀农工商公司三家投资的股份制企业。中科院计算所自然要把联想汉卡这块“肥肉”自己独享。

当年计算所所长曾茂朝兼任信通公司董事长,计算所公司总经理王树和又兼任计算所科技处处长、信通公司董事。联想汉卡主要研发人员倪光南又是计算所科研人员,他今后评职称、分房子、长工资要全靠计算所,倪光南自然也愿意投奔计算所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信通公司总经理金燕静(女)只好交出联想汉卡所有权。

C — 计算所所长曾茂朝的老谋深算

假如信通公司、中航深圳工贸中心两家公司,风险投资倪光南研制的“联想汉卡”失败了,两家公司投资算是白扔了。计算所所长曾茂朝、计算所公司总经理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都会没事人一样。研制成功了就会连人带成果收回计算所,计算所所长曾茂朝可谓“老谋深算”的商场老手。

1985年5月,计算所所长曾茂朝的出面协调,倪光南结束与信通公司和中航深圳工贸中心的合作关系,加盟计算所公司。计算所公司拿出6万元人民币作为补偿,给信通公司和中航深圳工贸中心。

原中科院科技咨询部负责人钟琪女士回忆此事时,她说:“当年计算所公司和信通公司对‘联想汉卡’争夺很厉害, 就是在王树和与曾茂朝的坚持下‘联想汉卡’才落户计算所公司,成为公司的起家产品,倪光南也进入计算所公司工作。”

倪光南和‘联想汉卡’加盟计算所公司后,给计算所公司带来飞跃性的变化。

1985年5月到1987年12月,计算所公司出售联想汉卡所得到的利润为1237.5万元人民币。由此可见没有信通公司,就没有今天的联想公司。

早期联想公司公关部向媒体提供的资料,对倪光南进入计算所公司是这么描写的:“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3人,各自将心目中的进入公司最佳人选写在小纸条上,紧攥在手中然后亮底,纸条上全都写着‘倪光南’。”

联想公司公关部还写出什么“十八相送”的文章,文章中写道“柳传志送张祖祥回家的路上讨论公司发展前途,到了张祖祥家没有讨论完,张祖祥又送柳传志回家。来来回回共十八次,最后俩人决定聘请倪光南。”大批的记者按照这些资料写成文章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其实这是在联想公司公关部在讲故事, 艺术性的夸张。

真实的历史是:计算所所长曾茂朝、计算所公司王树和、柳传志、张祖祥从信通公司、中航深圳工贸中心两家公司手中夺得联想汉卡与研发者倪光南。

D — 倪光南绅士科学家

倪光南院士身材硕长、举止文质彬彬,无论见到谁都会起身相迎对人和颜悦色,认识倪光南院士的人,都说他有风度的科学家。

《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这篇文章的作者刘韧,在回忆与倪光南接触时,他写道:“倪光南老师非常谦逊,待人接物很客气,他看见我后马上站起来笑脸相迎。”

原联想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某某某,在回忆倪光南往事时,他在新浪博客中写道:“1999年9月1日,倪光南老师被联想公司解聘,公司上层让我们把解聘通知书亲自送到他的手里。由于公司对解聘倪光南老师的事召开过新闻发布会,弄的满城风雨说什么的都有,怕倪光南老师发脾气谁也不愿干这事,我只好亲自办。我与倪光南老师电话约好见面时间,没想到倪光南老师早早的在他家门口等着我。他看完解聘通知书后很平淡,微笑得对我说,谢谢你还亲自跑一趟。弄得我心里很不好受。”

倪光南院士被联想公司解聘后,生活当中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他和夫人赵明漪经常到昆明湖散步,十分悠闲的样子,颇有英国绅士风度。也许这种绅士风度,是造就了他在科研工作的执着一丝不苟。

1939年8月1日,倪光南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

1961年7月,从南京工学院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

1964年,倪光南作为外部设备插件组长参与了吴几康先生主持研制的119机研制成功,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1974年,倪光南在计算所提出了联想输入方法,即利用上下文的关联由计算机辅助汉字输入,这样研制联想式汉字系统的条件基本具备了。

1974年,倪光南作为计算所代表参加“748工程”会议,但是计算所没有让他参与“748工程”,而是让他进入计算所六室输入组立项开展汉字处理研究,时任六室主任为曾茂朝。

1979年,该组基于同一硬件系统所研制的“手写文字识别机” 和“111汉字信息处理实验系统”二项成果分别获得中科院二等奖。前者能识别手写的60余种字母和数字,是国内最早的文字识别机之一;后者解决了汉字输入、输出、显示、人机交互等技术问题,并为机器翻译、情报检索等研究项目提供汉字处理服务。

1981年1月至1984年1月,倪光南作为访问研究员(VRO),前往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学习。

倪光南回忆这段学习经历时,他写道:“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对科研人员的待遇很好工资很高,我每个月可以寄回家700加元左右,当年是很大一笔钱。对我最大的影响是能够接触到全球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这对我回国后研制‘联想汉卡’有很大的帮助。”

一些作者对倪光南这段学习经厉,却写出爱国神话来,说什么“倪光南在加拿大当地的一家鞋店,看到漂亮的橱窗里陈列着一双双外国生产的皮鞋,而在门口附近的筐子里乱七八糟地堆着一大堆‘中国制造’的布鞋—1.99元一双任拣。倪光南顿时百感交集:中国制造什么时候才能不与简陋、低级连在一起?他毅然放弃了高薪留任加拿大工作的机会回国。” 这段文字真是可笑!

1984年底,倪光南在中关村信通公司、中航深圳工贸中心风险投资下,研制出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汉卡”。

1985年,出任计算所公司首任总工程师。

1988年,“联想汉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倪光南出任总工程师开出三个条件:“一不做官,二不开会,三不接受采访。”以便全力以赴以最快速度推出产品。

1989年11月,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公司,此后倪光南担任公司董事兼总工,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机,确立公司的主营业务。

1992年,倪光南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4年,倪光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1985年4月到1987年12月,联想公司出售联想汉卡所得到的利润为1237.5万元。

1985年—1995年,联想公司出售联想汉卡的销售结束,10年中联想公司共销售联想汉卡16万套,联想公司获得5000万元左右的惊人利润,迈入了中关村十大公司之列,还为联想公司带来宝贵的生产制造经验。

E — 倪光南与柳传志最初好如亲兄弟

倪光南与柳传志在1970年左右就认识了,他们俩人还在中科院“五七”干校住一个屋。

倪光南回忆这段经历时,他说:“当年柳传志还是三十出头的小伙子,大家都管他叫‘小柳’,柳传志口才非常好,他看完法国大仲马名著《基督山恩仇记》后,就在宿舍里给大家讲了起来。我虽然看过这本书,还是被柳传志讲述所吸引。”

(注:在1970年期间,社会上流传某某人喜爱并崇拜国外四大名著,有《基督山恩仇记》、《红字》、《红与黑》、《简爱》。当年不少人也寻找这四大名著,因当年找到这些书非常困难,所以看过的人就会给人讲述。1976年后,《基督山恩仇记》、《红字》、《红与黑》、《简爱》在中国相继出版,有关电影也公开放影,《基督山恩仇记》最为受人喜爱。)

柳传志对早期倪光南的印象非常好,他说:“倪光南计算能力非常强,有一次大家要计算科研项目,倪光南当场就把教科书中的计算公式完整的写出来。”

1989年,联想公司进军计算机板卡市场。某次因加工过程出现错误,使大一批板卡被外商拒收,联想公司面临巨大损失。

1990年初,在联想公司迎新年的年会上,柳传志带领公司员工,祝愿在香港解决这个问题的倪光南,能够大胜而归。倪光南不负众望,在板卡上的一个“空门”修复了错误,使这批板卡起死回生。

1991年,中科院重奖联想公司,奖励柳传志一套四居室住房,联想公司全体员工50万元。柳传志将四居室住房让给倪光南。后来柳传志也得中科院四居室住房,但是中科院已经推出房改制度,柳传志要自己掏钱买下。

1994年,柳传志与倪光南俩人公开翻脸,开启“柳倪生死之战” ,柳传志回忆此事时,他说:“四居室住房让给倪光南后,最对不起我老婆。”

1988年,香港联想公司成立后,柳传志指令负责财务的马雪征女士,付给倪光南的薪金要比别人高,每月四千—七千港币左右,今天倪光南还保存有马雪征女士(注:已故。)签名的香港支票。

联想公司初期,柳传志全力维护倪光南在公司的威信与权力,曾规定“公司任何人不得反对倪光南的决定” 。

联想公司买下的首辆奔驰车,也定为倪光南的专车。

1993年,计算所推荐首届工程院院士时,柳传志向计算所所长曾茂朝力推倪光南,理由是联想公司需要一面“旗帜”,公司的买卖好作。联想公司公关部还将公司力推倪光南当院士的事还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大意是“联想公司把倪光南50%的可能当选工程院院士,变成100%”。

原计算所所长、联想公司董事长曾茂朝也对倪光南说:“首届工程院院士是单位推荐制不是选举制,也就是说只要单位推荐,就能当选。计算所有不少人的科研成果与你不相上下,为什么推荐你,联想公司起了很大做用。”

从这几方面来看,联想公司在创业初期,倪光南与柳传志的关系如同亲兄弟。

有关资料索引:

《倪光南的联想资料》、《联想之路》。

转载请注明:落伍老站长 » 倪光南与联想汉卡起源中关村的故事(18)